试论课堂语法教学的交际化

    
    北京华文学院 黄荣荣
    
    1.问题的提出
    “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已经成为我国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但如何从认识落实到实践,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今,语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仍经常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课堂教学成功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在课上,老师经常疲于对词语和语言点的解释,课堂形式也经常出现“满堂灌”的局面,对“交际”注重得还不够。
    对于“教学交际化”的理解,也存在如下误区:第一,将教学方法简单地分为“交际性的”和“注重语言形式的”两种。但事实上,就算是语言形式的教学(包括语音、词会、语法教学)也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教学。语言形式的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输入,同样起着“交际”的作用。在课堂里,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真实的交际。其次,对“交际化”的理解有误区,认为“交际化”就是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交际能力的途径,简言之,就是“交际化”就是可以让学生开口说,还说得对。这样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在辨析“交际化”概念的基础上,对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2.对“交际化”的理解
    2.1“交际化”的定义
    目前学界对“交际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课堂教学交际化不仅仅指交际化操练,而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领略到真实的交际行为”,如吕玉兰在《试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中提出:“课堂教学活动交际化,就是说,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控制,切入既时即景的信息,进行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自然的、真实的,同时又在一定范围内受教学目的和内容控制的交际活动。”第二种:课堂教学交际化主要指交际化操练,如李忆民在《课堂教学的内向和外向》提出:“把课文内容提供给参加操练的学生,千方百计让他们参与其中,让他们围绕课文所提供的语境进行活动,根据已有的记忆,对语义输入进行解码,获得新信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让他们开口,使之再现。这个过程也就是课堂教学交际化的过程。”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交际化指的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交际性强的手段(包括提供情境、交际性强的教学技巧等),使教学活动围绕让学生学会如何交际而展开,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合理的相互应对(interaction),重视培养学生“语感”,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习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环节交际化、教学技巧交际化。课堂语法教学,其内容虽然具有特殊性,也就是大家一般认为的“注重形式”,会制约情境的选择,但也可以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技巧两个方面做到交际化。
    2.2关于“交际化”概念的辨析
    课堂上讲解的语法知识不能马上转化成语言能力,这是客观事实。但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法能力上,语法能力就是对遣词造句规则的掌握。毫无疑问,形式多样的言语活动为学生获得语法能力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语法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创造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并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准确和流利的协调统一,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因而课堂语法教学的交际化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交际化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目的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但是不是说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就是让学生能够具备交际能力。课堂上的交际,目的并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而是要通过这些交际情境和交际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进行交际。而且不可能不考虑教学阶段性而要求学生马上能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美]尤金·奈达),这是不合实际的。
    “交际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点是从课堂教学平面提出的。“交际化”不是指师生“满堂言”,课堂教学交际化并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交际化”不等于交际,交际也不等于光说。“课堂开口率的高低是评定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田原),课堂开口率低确实是课堂教学未能实现“交际化”的表现。但是,“交际化”并不是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疲于交际,更不是把课堂改为“聊天室”,应该包括老师对语法规则的讲解,此时的“交际化”就可以体现在老师所使用的交际性强的教学技巧上,交际化课堂教学也包括必须的机械性操练、乃至记忆、复述等,而且我们也认为“用语言进行判断、观察、思考也是一种语言实践”(吕玉兰)。
    “交际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一点是从各个教学阶段平面提出的。课堂教学交际化有程度之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课堂教学交际化程度不同,这主要体现在机械性操练和交际性操练的比例关系上。特别对语法教学而言,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现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具有语言知识能力,即所使用的汉语具有合语法性和可接受性。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他们还没有掌握具体的语法规则的情况下,也就是还未具备语言知识能力的情况下,很难具有汉语交际能力,甚至不能开口。也就是学者们说的“静默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者,交际化操练比例要少一些。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供,逐渐加大交际化操练的比重。
    “交际化”体现的是交际性原则,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具备的意识。正如每个汉语教师并不需要向学生讲语言学理论,但是必须具备语言学理论素养一样。
    
    3.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实现
    3.1从教学环节上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设计了“复习旧课”、“学习新课”和“练习”三大环节,并且这三大环节不断的循环往复,构成整个语言教学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在循环中得以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一般包括语法点的引入、语法点的讲解以及语法点的练习三个步骤。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可以具体落实在这些环节和步骤中。而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主要充当的是演示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应该让学生也充分参与到语法教学与学习中来。
    3.1.1“学习新课”环节
    在“学习新课”环节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具体环节:(1)生词→课文→语法→练习;(2)生词→语法→课文→练习。本文认为前者更符合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也更有利于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
    从语法点的引入来看,先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享一定量的背景信息。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先决条件。单独地提出一个新语法点来讲解,比较突兀,学生较难理解,而且在精力上容易分散,进入状态相对迟缓。在语境中学习,借助语义,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者饶有兴趣,教师亦可“顺水推舟”了。
    从语法点的讲解来看,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应该注意形象化的讲解,充分利用学习者的发现学习的能力,可以采用归纳法、边讨论边讲解、动作表演等具体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尽量淡化他们对语法学习枯燥、难懂的印象,使学生产生言语交际的动机,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例如讲解复合趋向补语,教师讲解可分成如下几个步骤:
    (1)老师动作演示,比如从包里拿出东西来,或从外面把东西放进包里;
    (2)老师自己坐到椅子上(下去)→站起来(起来)→走出门(走出去)→走进门(进来),边演示边说出带有复合趋向补语的相应的句子;
    (3)学生按老师指令做出相应动作;
    (4)让学生边作动作边说出带有复合趋向补语的句子;
    (5)学生们互相讨论演示同学的动作和所说的句子是否相符;
    (6)由老师纠正指导。
    通过这样的讲解,抽象的语法规则得以形象化,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在此环节中,老师扮演的主要是演示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1.2“复习旧课”环节
    温故而知新,说的即是“复习旧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复习旧课”还为师生提供了反馈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对“交际化”的定义中提到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合理的相互应对(interaction)。在实现条件上,复习的内容即所学过的知识构成了大家共享的一定量的背景信息。例如上文讲到的复合趋向补语的讲解,在讲解该内容之前,教师应该会对所学过的简单趋向补语的内容进行复习。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情境演示→角色转换→纠正错误,对学生的习得状况进行检查,并导入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3.1.3“练习”环节
    在“练习”环节中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主要体现在交际练习中,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或创造交际环境,使学生把所学语法点运用于实际中,根据真实情况问答、谈话和讨论。所以需要老师或者教材能够提供与语法点相配的一些交际练习,例如描述练习,比如说可以在学习方位词的时候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宿舍的情况;叙述练习,比如说可以让学生用“一……就……”、“先……,然后……”、“再”、“又”等词语叙述他一天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句型操练、替换练习。
    3.2从教学技巧上实现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
    在课堂语法教学技巧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应当优先选择交际性强的技巧:
    (1)展示语法点时,多使用“提问”“对话”“动作演示”的方式。
    (2)提问时尽量用特殊疑问句,少用是非问句。以增加学生回答语句的长度,使学生有更多的说话机会。
    (3)使用“追加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扩大思维,放松心情,提高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如:“为什么……?”,“你能告诉大家怎么……吗?”,“那么,怎么办呢?”
    (4)在情境中演示语法点,讲解语法点,并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当中学习语法点,多使用“针对性交际情境”,即涉及个人的经历与经验的情境。例如讲数量词时,就可以根据班里学生人数讲解“个”“位”“名”等量词,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导入数量词。
    (5)课堂控制应有一定的宽松度,对学生表达中的错误应多宽容,善于引导,而不是有错就急于纠正。
    (6)“提问式示范——回答式模仿”的教学方法。即在示范语言形式的同时,将话语置于某一语境及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使句法结构与某一特定的意义和交际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真实的语境效果,进而使课堂教学实现从语言形式到言语交际的动态转换。例如在学习程度补语V+得+很+Adj.时,师生之间和可以有这样的对话:
    老师: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干净吗?
    学生:(我们的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也具体体现在教师们对交际性强的技巧的选择、排列和把握上。“课堂教学交际化”,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的最直接的体现,或者说最行之有效的,就是研究、总结课堂教学技巧,并用教学实践来检验。
    
    4.影响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因素
    我们以上的所有讨论都只是针对课堂教学本身而言,但实际中的课堂教学很复杂。在讨论中我们回避了诸如学生的个体差异之类的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教”会影响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效果
    “教”包括: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教学法,教材等诸多方面。
    有时候教师本身对要讲解的语法并不是完全清楚,有的语法点在语言学界还有争议,刘珣也曾指出课堂教学的局限,就是课堂教学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语法体系也往往是不充分的。所以有时候课堂语法教学效果不理想并不是课堂教学本身的问题。
    教材,是影响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法主要体现在教材当中,老师安排交际教学活动时也要配合教材。有的学生来到课堂,认为要学习的就是手中的课本,这一现象以日、韩学生最为突出。脱离实际的教材内容,或者语言点过于集中、繁琐的教材,让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无暇顾及“交际化”。现在比较提倡“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并且已经编写了一些体现这一原则的教材,不知能否对改善现状有所帮助。
    时间,也是制约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一个瓶颈问题。S.Savignon主张交际教学活动应该至少占全部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有些“交际化”的手段又十分耗时。加上有些老师恨不得在课上把什么都讲到,都讲透,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如何更好的将“交际”意念融入知识讲授和课堂操练上,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学”会影响课堂语法教学交际化的效果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一个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内容。比如说外向的学生在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比较积极,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就比较被动,老师需要更多的引导,当然耗时更长。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在此不作赘述。但是还是应该本着“教学无类”的思想,尽量使课堂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