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也要学文化

    
    有这样一则外国人学华文的笑话:在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学习汉语热,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十二生肖很感兴趣,想弄清楚自己是属什么动物的。但有人常常把“属”和“属于”这两个词弄混,曾有一位金发女士兴奋地说出:“我是属于猪的”,让听者不禁捧腹大笑。
    其实,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闹出一点笑话是常见和不可避免的。相反,令人佩服的是西方人这种敢于讲话不怕说错的勇气,相信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再也不会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怕的是见人怯场不敢开口说话,虽然避免了犯错误,也不会在人前丢人出丑,但是也失去了练习口语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以及积累语言表达经验的宝贵机会。
    我想,对任何一件事物,兴趣总是来源于乐趣,一旦从某一事物中找到了乐趣,产生兴趣是自然而然的事。要想培养对一门语言的兴趣,就好比是先让自己在一个浩瀚的民族文化和五光十色的语言和文字海洋中,随意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珊瑚和贝壳。比如,唱唱流行歌曲,听听相声、小品,或许都不无益处;读读杂志、散文,或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甚至是看看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又有何不可?
    其实,学习华文和学习其它语言一样,除了大胆地表达,不怕出丑和不怕闹笑话之外,还可以多听多看,广泛地浏览和阅读,而且可以“不求甚解”,不怕钻进“云里雾里”,只要可以提起“胃口”和有“乐”可寻。
    久而久之,阅读的面拓宽了,对这种文化的兴趣增加了,积累的知识也多一些了,那时再去读那些有名的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作品,领略原汁原味的象形文字的空灵优美,了解中华文化历史的悠久和精髓所在,也就并非是一件苦事,也并非难事了。
    事实上,只要我们对这些语言和作品背后的文化传统产生兴趣,尝试着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并给予尊重和理解,那些文字便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