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退避三舍”
晋文公治理好国内,开始对外发展,想当霸主,为此与楚国发生了尖锐的利益冲突。 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口宋国投靠晋国而攻打宋国。晋国为了给宋国解围,攻占了和楚国关系最好的曹、卫两国,以为楚军会放弃宋国赶来援救。但楚军仍然围着宋国都城不放。 晋文公知道靠自己一国的力量还打不过楚国,就派使臣去贿赂齐国和秦国。两国收了礼物,都表示支持晋国。这样,晋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壮大了力量。 楚王得知三国同盟后,感到形势不利,想要撤军。但大将成得臣不甘心,增加兵力攻宋,却遇到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成得臣无奈,向晋文公提出只要晋国恢复曹、卫,楚军就撤兵,被晋文公拒绝。成得臣暴跳如雷,放弃宋国,转而开赴晋军驻地,一场大战爆发在即。 此时晋楚两国形势已经逆转,晋国兵强马壮,又有齐、秦支持,已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两军对垒。晋文公信守当初对楚成王的诺言,下令晋军退避三舍,也就是后退九十里。战斗开始,晋军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如洪水般冲向楚军。楚军不敌晋军,很快就全线崩溃,只得匆忙收兵,才幸免全军覆没。主将成得臣自杀身亡。 以后“退避三舍”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对人退让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