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知识——古今标点

    
    秦代,我国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那时的信札、奏章、论著、诗歌,读起来很费解。为了避免发生误解,后来发明了“句读(dòu)”,即最初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逗号和段落号三种:句号是一个圆圈,写在直行的右下方,表示一句话的结束;逗号是一个瓜子点(、),点在两字的中间;段落号是一个尖角钩(∨或<),画在每段末一个字的左下角。
    
    唐宋时代,逗号则由瓜子点改为现在的形式(,)。同时还出现了密圈“。。。。。。”、双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用来强调句中的精彩部分。明代则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原有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标点符号拟定的。现代形式的标点符号增至16种。它们是在1897年初拟的10种符号,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的12种符号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现行标点符号16种,又分标号9种,点号7种。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
    
    标号是:单引号(‘ ’)、双引号(“ ”)、括号( )、省略号……(位置居中)、破折号——、连接号——(虽与破折号形同但义异。如:武汉——广州)、书名号《 》、着重号....(位置居下,以示与省略号区别)、间隔号(·)。共9种。
    
    点号是: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这4种是句中点号,表示一句话未完的中间停顿,所以又叫句中点号。
    
    句号(。)、问好(?)、感叹号(!)。这3种是句末点号,表示一句完整的话的句末停顿。(摘自《少年文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