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老美学汉语热潮
中文,被誉为世界上最神秘、最古老的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占有着不可低估的崛起力量,从而使得越来越多外国人想要学中文。据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最新权威统计显示,全球“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三千万人,预计到2007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将上升到1亿。 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从1998年以来,学习中文的美国人增加了20%。据哥伦比亚大学汉语系的数据显示,1998年仅在美国四年制大学学习初级中文的学生有8470人,高级的有5112人。虽然没有得到最新的统计数据,但专家们认为,目前在美国有超过三万人在大学里学习中文。在美国,汉语也已经成为第三大使用语言。全美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四年制大学已经有700多所,比1998年的315所增加了一倍,另有500多所高中开设了与中国语言文化有关的课程。去年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宣布,全美首个中文学士课程开始招生,打破了中文一贯作为外语公共课程教育的体制。加州高中生毕业考SAT也于前年起首创应考中文科作为外语能力。 中文列为攸关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语言之一。美国联邦政府日前正在筹备设立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全面中文教学计划,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课程,培养精通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人才。2005年是美国的“语言年”,学习中文成为了美国人正在追赶的时髦。而走在纽约的街头,不时会有不同肤色的人们向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们说“你好”和“谢谢”。 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在美国教中文已经九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谈到这股学汉语热潮,他说:“的确是热。”在他所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里,2000年有200多个学生选修汉语课,而2005年春季学期已经增加到400多人。刘教授说,以往学生学习汉语,很多都是抱着玩玩的心理,经常秋季开学选修汉语课,而到了第二个学期就停止了。就今年来讲,春季学中文的学生比去年秋季还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汉语不仅仅停留在“试试看”的阶段,而是有规律地继续学习。 据刘教授介绍,大约15年以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开设中文选修课程,而学汉语的大部分学生都以在美国土生土长的ABC华裔学生为主。而现在的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以实用性为主,因为与中文、中国文化有关的工作机会在美国越来越多。刘教授的很多学生都是读商科和法律的,他们都希望能够在发展越来越快速的中国如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工作。也有的学艺术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及艺术互相交流,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刘教授把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种是实用性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更好更多的工作机会。而第二类学生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中文。例如有的学生对中医感兴趣,也有的因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很神秘,更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字好看而学习汉语。 在前不久举行的“汉语桥”外国人说中文大赛上,刘教授第三次应邀当评委。他说:“我连续当了三年评委,我认为这些外国人说中文的水平越来越高。比起去年水平相差悬殊大,今年的选手们总体水平都很高,两极分化不明显。让我们作为汉语教学工作者得到很大的欣慰。”据了解,往年参加汉语桥的外国人,水平高的选手均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有的选手则娶了中国妻子,在比赛时水平明显高出其他参赛选手。有的参赛者说中文比中国人都流利,相比之下,一些在美国国内接受过几年教育的学生就略显不足。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学习汉语,美国国内汉语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外国人说中文整体水平将会继续提高。 每个来美国的留学生想必都会对托福考试有着很深的印象,能够考取高分,报考名校是每个留学生的梦想。在海外,外国学生需要通过中文的“托福”考试才可以进入中国大学学习。纽约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纽约汉语考试中心的负责人陈亮先生表示,每年通过汉语考试中心考试的美国人大约有200人。而汉语考试的初衷就是要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了解到自己的汉语水平,从而选择相应的学习制度继续学习。 汉语等级考试-NOCFL是由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主办的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汉语水平考试分11级。9-11级为高等,接近母语为汉语、达到大学学士的水平;6-8级为中等,能胜任一般的工作;1-5级为初等;1-3级为基础。其中初等1-3级与基础的1-3级交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必须获得8级以上(含8级)汉语水平考试证书。汉语考试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行,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便可获得由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颁发的相应《汉语水平证书》。 张姗姗,是一名出生在美国的大学生,今年她通过了汉语高级考试,顺利地拿到汉语考试水平证书。她说:“我出生在美国,可是爸爸妈妈一直坚持让我学中文,上大学我也坚持上中文学校,所以我认为我的汉语水平非常好。”除了中文书写不太熟练之外,张姗姗的听、说、读都非常流畅。有了汉语考试证书,她免去了在学校修学外语的课程。即将大学毕业的她申请了多个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美国大公司的工作,而其中几个公司需要她的汉语水平证书证明她的中文程度。张姗姗对于自己能够在像IBM这样的大公司任职期望很高,她说:“我的中文、英文都算是母语,而我专业学的也是电脑,我想很多大公司都需要我这样的人。” 今年四月,中国大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主任许琳女士来访纽约,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宣传推广海外的汉语教学事业。她说,现在汉语全球热的确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与中国打交道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人员日益增多和频繁。学习汉语的人数,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而增加。而她也忧虑,这样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不仅仅应该只是情绪高,应该继续保持这样的热情,应该更具体地表现在如何学习汉语上。比如说怎么学,到哪里去找有素质的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材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最基本的语言教学法,许琳推广多媒体汉语教学。她说:“现在数据表明,初学语言者,对图像的接受能力高于语言接受能力。如果在初学阶段,中文老师如果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当然,许琳也希望更多在美国的中小学能够推广汉语教学教育,只有从小抓起,才能真正正确地掌握汉语。 对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学专家们指出,一种语言在世界上有大量增长的需求,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一名在曼哈顿57街一所汉语学校学中文的学生Adam说:“我父亲一直与广东东莞的几个鞋厂做生意,现在生意越做越大,爸爸希望我能够把汉语学好,能找到更多生意机会。”26岁的Adam已经学习中文一个多学期了,每个星期二、四他都来上课,按照课本学习基础中文。他说,很多地方开设商务汉语课程,但Adam还是很希望从头学起,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进入状态。打开他的课本,他跟着老师念“你好吗?我很好。我的家人也很好。”虽然发音并不是那准确,但他很明白中文各种语法、介词、语气词的运用。据Adam的老师杨柳介绍,学生只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将来再多学一些词汇,就能够张开嘴说话了。Adam决定在一年之内能够与中国人正常交谈,两年后可以掌握商务汉语,从而能帮助父亲的公司在中国找到更多商机。 在美国,像Adam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中文从而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David Story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大学二年级那年,他与来自北京的学生刘伟成为好朋友,同住在一套公寓里,听着刘伟讲述中国的新鲜事,David萌发出了学习汉语的热情。有一天下课,David回到宿舍,看到刘伟在学习,从未学过中文的他说了句“你吃了吗?”这一句地道的中文把David的同屋吓了一跳,但他听得出David有学汉语的天分,因为他的发音特别标准。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David每天都从同屋那里学说中文,一年过去了,David已经不满足简单的“鹦鹉学舌”,他决定在大学里选修一些汉语课程,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在班级里,David一直都是尖子生,老师说什么,他很快就可以模仿,而他也经常跟老师用之前学来的汉语交谈,让全班同学羡慕不已。 大学毕业之前,David就决定要去北京工作,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他拼命学习和练习中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汉语短短两年的他,能够非常流利地与中国人交谈,而每个与他认识的中国人都说“这个老外了不起。”有了会说中文这一专长,David的北京之行显得很成熟,而他也在短短半年之内找到了一份美国投资公司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在中文学校学习商务英语,David很满意他的选择。他说:“我的很多大学同学到现在都没有很好的工作,而我在中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让他们羡慕了好久。”在中国居住的两年内,David换了几个工作,一个比一个薪水高,而他的中文水平也日渐提高,他的中国朋友都说,把David的脸蒙上,让他说中文,很少有人会说他是外国人。 半年前,David回到了纽约,被西北航空公司聘用,成为市场部门的一个经理。依旧说着熟练的中文,David正在努力学习写中文,他说:“西北航空公司很多客户都是华人,他们需要我这样的员工与中国人进行沟通,了解华人想法,从而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虽然开始学习中文只是为了好玩,但David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值得其他学习中文的老外们学习,他说:“学中文不能只为了好玩,要给自己设一个目标。”他透露,四年前他的目标是任职于美国大型企业,负责开发华人市场的工作,今天他做到了。他劝说其他学中文的老美们,掌握汉语并不易,但一旦学精了,好的工作机会很快就来了。采访结束时,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西北航空公司北京分部的同事打来电话,商讨一些工作细节,他一边整理好随身携带的资料,一边熟练地用中文与对方交谈,身边经过的外国人都用即惊奇、又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位说中文的老美。 Patricia Baily,中文名字叫白丽莎,是一名来自新泽西州的大学毕业生。学习中文三年,目前被中国山东医学院录取,将于9月去中国学习中医。问起学习中文的初衷,她的思绪回到了七岁那年。小时候的白丽莎很挑食,身体不太好,医生诊断脾不太好。她的妈妈用尽一切办法让她吃药、吃东西,可就是不见她胖起来。白丽莎的邻居是一户来自香港的夫妻,那位太太是一名中医,而且对针灸非常在行。白丽莎的妈妈并不相信中医,但还是带着孩子去试试看,没想到连续针灸半年多,她的身体越来越好,胃口好到妈妈都害怕。在白丽莎的记忆里,邻居家充满中国香料的厨房、红色的木制家具,和悬挂在客厅的关公像都是她所好奇的。时间久了,白丽莎渐渐知道原来香港的烧鸭是那么好吃,中国的丝绸手绢是那么细腻。 上初中后,白丽莎参加了一个华人举办的香港夏令营才真正让她大开眼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她曾经写过关于武则天的论文,也穿着在唐人街买来的中式旗袍去参加party。大学主修经济、副修中文的她梦想有一天能够像她当年的香港邻居一样,为人针灸、抓药、解除痛苦。 白丽莎学习中文并没有多大天分,但她努力练习,空闲之余还帮助一个华人开办的棋社做义工,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多找机会说中文。她最爱说的是成语,因为他认为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她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现在每天都看中文DVD,他们说的笑话我能明白很多了。”交中国朋友、吃中国饭、学唱中国歌,她似乎完全沉浸在中国气氛中。 在学习阶段,白丽莎总是克服不了某些中文字的发音。比如说“人”,“ren”,二声,可美国人“R”的发音和中文“R”的发音有着很大不同。白丽莎经常苦苦琢磨这个发音,走着站着都在说。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会发这个音了,开心地抱着老师大叫。 当然,在学习中文期间,白丽莎也闹过不少笑话。去年暑假,她去北京大学进修中文三个月,当时居住在一个退休教师家中。这位教师对她非常好,除了照顾白丽莎的生活起居之外,更像妈妈般带着她去逛街、串门、买菜。白丽莎亲切地叫她“大妈”。有一天她鼓足了勇气,在大妈过生日那天,当着全家人喊了一句“大妈我爱你。”大家听了之后全部大笑起来,原来,她的发音听起来是“大马,我矮你。”把“楼梯”说成“裸体”,把“下楼”说成“下流”,经常说她养的狗是“女狗”,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大家都佩服白丽莎的勇气,看着她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这个老外,土里土气的”没有一个人不捧腹大笑。 在纽约少林寺海外分寺中,笔者碰巧遇到Peter,一位曾经学习少林武功的老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了一年中国功夫的Peter这次从中国回家,就是想看看当年带领他进入武术世界的师傅师兄们。年仅22岁的Peter家住康州,因为从小喜欢李小龙,便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很大兴趣。每天做一个多小时的火车,Peter来纽约学武术。学功夫两年,Peter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中文课程的训练,但跟师傅们聊天、切磋时大家总是用中文,Peter边学武功,边学讲中文。几年下来,他的中文竟然进步不小。Peter笑说自己是文盲,因为他不懂得基本语法和造句规则。可耳濡目染,他每天都练习说中文,竟然能够脱口而出地说地道的中文,让人不可思议。 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武术才能,Peter在中国的少林寺进修两年。除了基本的练功之外,他还需要读一些佛经和武功书籍。从未正式学过中文的Peter才开始学习读和写。现在的Peter已经不是两年前那个只会打拳的毛头小伙子了,他还可以熟练地掌握中文阅读。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Peter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提高武术技巧,可以去好莱坞给大明星当武术替身。他说:“到时候我就有优势了,通常好莱坞的武术指导都是中国人,我跟他们沟通起来方便,他们就一定会用我。”年轻的Peter将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很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做出学中文、学中华武术的决定,他表示,他被中国文化的深厚蕴含所吸引,能够掌握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语言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情。(来源/美洲时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