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新加坡教材应重视东方传统文化

2005年5月20日

    
    文/潘国驹
    
    最近新加坡政府积极探讨如何保持和革新华文教学的政策,对传统东方文化的重视也提到了新的高度。如何宣扬传统文化成为目前新加坡教育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为了和国际接轨,新加坡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积极推行英文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理工。在当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世界的潮流随着高科技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在欧美。教育除了在语言上强调英语的重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注重理工科及其相关领域,这正是顺应了世界潮流。
    
    在这个务实的教育制度指导之下,新加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除华文的教科书以外,理工科目的教科书几乎没有内容是有关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智能的。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理科是以西方为主导的,与传统的东方文化毫无关联。其实,科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代科学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共同产物。
    
    一、东方文化对数学的贡献
    
    理科绝对不是全盘由西方输入。先拿基础科目数学来说吧,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跟东方文化息息相关。从数学史来看,中国、埃及、印度在数学上的贡献跟西方同等重要,但是现在的教科书上对此只字未提,甚至没有介绍过有些数学概念是起源于东方的。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的26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文明史》,有一部分是论述中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很有突破性的建树,印度、俄罗斯、日本在某些数学领域占领先地位,笔者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这些事实,是想要告诉年轻的同学们,现代科学并非全发源于北美和西欧。
    
    二、东方文化对技术发展的贡献
    
    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撇开众所周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谈,还有许多技术东方在一定时期毫无疑问是领先于西方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十五世纪的中国具有世界领先的航海科技和船只制造技术,比欧洲的造船工业先进太多了。
    
    三、东方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除了理工类的学科,管理类的科目上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广泛深远的。中国古代典籍《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中的很多战略思想可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所借鉴,这只是一、二个例子。实际上近二三十年许多一流的商学院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名著的智能介绍到工商企业管理的教材中。
    
    新加坡目前也强调进军中国市场,与中式企业接触。作为一个亚洲国家,若是我们忽视或轻视了东方文化,将会给我们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而现在新加坡的很多学生对东方文化不甚了解,只了解西方,认为全部都应该向西方学习,这种态度需要纠正。在这方面,学校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教科书对东方文化的忽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们的不理解。
    
    其实,东西方文化我们都应该学习,扬长避短,尤其是东方文明再次崛起的今天,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提出要向东方学习了,我们的教科书更应该有所改变。希望当局负责教材编写的人士注重东方文化,考虑在适当的科目中介绍东方文化的内容,尤其不要忽略东方国家在科学、企业管理中的贡献。
    
    我建议对教科书作的改变不是说我们要在数理化、经济学等课本中加入东方文化的内容,而是在理解写作或者文科、语文科目等课本中多谈到一些东方文化的东西,甚至在小学教科书中就应该涉及这些理念。
    
    在丹麦、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等很多国家的教科书中都有适当介绍它们的科学家、哲学家或者其它有名学者的故事。
    
    要学习东方文化并不是宣扬狭义的爱国主义,而是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在没有认识前提下的一味否定是不对的。只有在理解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借鉴地向西方学习。以上是笔者个人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育当局和负责教科书编审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柬埔寨华校学生在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中获奖 (5-20)
·新加坡华文教师为课文编曲 (5-20)
·纽约现代中文学校暑期班招生 (5-20)
·美国马州黎明中校举行毕业典礼 (5-20)
·第四届“汉语桥”中文赛在西班牙举行 (5-19)
更多...
 
·中文成美国热门外语 
·韩国小留学生冰城学汉语 
·中国使馆将协助大马引进华文师资 
·中国经济魅力不可挡 美商学院中文热升温 
·马来西亚将引进中国教师解华文师资荒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