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中文硕士满华社
再过两三年,顶着中文硕士头衔的华族男女将遍布马来西亚华社,从北、中至南端的半岛;从商人到记者、老师,中文硕士不再令人遥不可及。它近在眼前,只要你有一点进取心,肯花一点钱、一点时间,拿个中文硕士学位在“中国崛起”甚嚣尘上的今天,肯定会为你个人的市场价值加分,它有朝一日就像市面上“售卖”的MBA一样普遍,在个人工作生涯中具有象征意义那样。 笔者这样的比拟并非泼热心中文学习人士的冷水,只是“就事论事”,引我们作深一层的思考:当中文硕士满华社时,“量”是增加了,而实际上有没有真正提升中文硕士的“质”,并且整体提升大马华社长期以来为人诟病的“无量无质”的肤浅文化? 马来西亚中文高等教育看似“柳暗花明”,华语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获得不仅是华社也包括政府的重视,以及势不可挡的全球汉语学习的热潮,华社精英更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大马拥有除中、台以外最具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这一点也是中、台学者所一致认同的。这几年,随着三院先后成立中文系,除了培养本科生,也积极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结盟,向中文研究生的道路前行,打造各自学院的品牌。 马来西亚一些学院录取研究生的标准当然不能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大学中文所相比,从录取率让人不禁发挥无穷的想象力:是否只要有心报名参加“口试”和中文写作能力的测试(一篇作文),大学、专科加工作经验等等的最低门槛,能说能写中文大抵也会被录取? 我们不能抹杀在录取的学员当中有具备高中文素质的学生,首先在学员之中的学历工作背景迥异,教授的中文学科与其说是研究课程,倒不如说是中文系的“通识课程”,因为课程的设计必需顾及到大多数学员的最大中文公约数的认识,否则,一门课下来简直是“鸭子听雷,雾煞煞”只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由于所有的研究生师资都是从中国“进口”,课程的规划几乎涵盖所有中文系的基本内容,相当一部分还是西方文学,以每门课不足一周的时间完成,密集上课,即使是本科学生也都未必能消化,更遑论进一步和教授讨论或研究,课匆匆上完后,还得回到忙碌的工作上,因此,课程的内容看似多样,实际上每门课大多不能作课堂上的深论,或思辩,那些想要一窥中文堂奥的人也仅能是读过看过一点,要有个人的想法就留待他日了。 韩院开办中文硕士课程的模式,已经为华社培养出第一批硕士,同时,吉隆坡的大将书局和南院也积极谋划各自的中文硕士班,其办学模式和韩院如出一辙,一批批的硕士很快就会被“制造”出来,我们由衷的希望它不仅有硕士之名,更要有硕士之质,为马来西亚的高等华文教育再造高峰。(来源/南洋商报,作者/杨邦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