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拿什么来拯救你 我的母语?

2005年6月17日

    
    一位英国财政大臣兴奋地表示:20年内,中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而借助中国英语学习热和巨大的市场,2004年,英国英语教学年输出利润分别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出口额总额的4%,英语已经成为了英国赚取外汇的龙头产品之一。
    
    不知道网络聊天室里哪一天出现了类似“GG、MM、酱紫、表江”之类的前卫用法;也搞不清类似“VS、芯意相通”之类的“革新成果”是如何成为平面媒体常用标题的组成部分的;更不明白在一些所谓大家的专栏里出现的类似“元力主义、语义素”等生造词汇是什么意思;就记得自打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成为大学生毕业的先决条件后,“纯英语交流”成了中国的许多幼儿园诱人的招生广告,而在绝大多数的招聘启事中,熟练掌握英语成为了求职者的必备条件,哪怕你应聘的岗位是一名电梯管理员。
    
    让电梯管理员掌握英语肯定没错,因为现在在中国电梯的操作面板上,很难发现中文,开门是“OPEN”,关门是“CLOSE”,就连电话紧急呼救都是“TEL”,万一电梯出现问题了,你当然可以大喊“救命”,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用英语思维找到“TEL”键,否则用中文喊破喉咙恐怕也没有用。
    
    当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客观要求,对外语加以重视是应该的,经常更新自己的词汇库也是必须的。如果你现在还不懂“稀饭(喜欢)”、“虾米(什么)”和“9494(就是)”是什么,那么网络世界里你的沟通位置就已经被撤掉了;如果一个国际化大城市里的公务员还不能用简单的英语和外国人交流,那么现实社会里你的吃饭的位置就已经危险了。毕竟,在一个语言相对能共通的环境里,大家的言行处事就会少些障碍。然而,重视外语和新兴语言却不能冷落我们的母语——汉语。
    
    当“给个理由先”成为一种标志性的语言结构时,上海用“与国际接轨”的理由,将市内“公厕”的汉字招牌拿下,仅保留了英文“Toilet”,此举遭到了民众的普遍抗议,于是上海市政府又在“Toilet”的下面加上了标准信息图形作为标识,但就是不肯把“公厕”的汉字招牌再挂起来。总觉得人家的东西就是国际化的,新兴的、流行的就该是居于主导地位,于是自己的东西就只能偏居一隅,而难登“大雅之堂”了。
    
    的确,英语和新兴语言在流行程度上说明了其在国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汉语该没落。如果中国本土都在冷落汉语和传统汉语的语法,那么汉语何时才能引起世界的重视?如果在中国所谓高端人群中通用的是英语或是杂糅的新兴语言,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汉语即将成为一种“低水平沟通手段”,而面临被淘汰!也许到了那时,你行走在别国,倏然看见有汉字标识的路牌或商品名,除了感觉亲切之外,还必定会油然而生一种伤感,一种类似都德笔下《最后一课》的伤感。
    
    在汉语“纯度”告急之时,我们喊出了“保卫汉语”的口号,有人会说“保卫汉语”有“民族主义”之嫌,因为任何文化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向前发展。可事实上,我们的母语从最初的甲骨文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白话文,无时无刻不处于变革之中。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颠覆我们固有的精神思维,也没有阻断我们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而是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而我们面临的当下的汉语变化,尤其是那些“杂交语言”,似乎已溢出了正常的变革范围,因为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是对某个词语的合理借用和创造,而是对汉语语法的随意践踏和颠覆。
    
    保卫汉语在更深的意义上,其实是在保卫汉语背后的文化,这种保卫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尊重,摒弃对异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盲目崇拜,从中吸取科学化的新思维,那么汉语的复兴就必如鲁迅先生在《文化偏执论》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来源/新华网,作者/悠悠)
    

 

 
·纽约史岱文森高中取消选修中文限制规定 (6-17)
·美国教师推广中文 获中文学校感谢状 (6-17)
·纽约新鲜草原中文学校暑期班招生 (6-17)
·美国新泽西梅山中校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6-17)
·瑞士人学汉字书法(图) (6-16)
更多...
 
·世界汉语大会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 
·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需满足三项条件 
·中国提倡简体字 不反对海外华校用繁体字 
·新加坡教师:电脑教学激发学生学华文兴趣 
·澳大利亚首家孔子学院在西澳大学落成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