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

2005年7月28日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汉语大会,使国人为联翩而来的美妙信息微笑了:
    
    国外超过3000万人在学汉语,100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已开设了25家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在世界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
    
    汉语在世界各地不胫而走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国内的英语热和海外的汉语热,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中外交流已经有了巨大发展。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英语在中国是如此的被重视;汉语也从来没有在海外如此流行。
    
    汉语在海外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经济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中国现在是一个越来越诱人的开放大市场。有一种说法,不理会中国,可能会失去本世纪最大的商机。而中国人也越来越渴望了解世界,据世界旅游组织乐观的估计,15年后,中国每年会有为数众多的人出境游。
    
    在中国人面前,地球正在变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当汉语在世界各地流行之时,在汉语的故土,却渐有被忽视之忧。
    
    在中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如有的教授或学者,也常有引喻失义的遗憾;大学生文章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现象更比比皆是;网络语言可能丰富了现代汉语,但它的过分泛滥也给汉语学习带来伤害……
    
    汉语被低俗化,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论者提及英语学习热对母语学习的冲击。首先是各级考试制度中的重英轻汉,一些地区的“小升初”考试,只看数学和英语成绩,语文基本不作数;中考、高考,英语和汉语平分秋色;至于事关就业和升职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职称英语考试,更是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坎。于是,中国的大学生,花在英语上的精力,远远超过了母语学习,甚至也超过了专业学习。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大学期间,您花在英语上的学习时间有多少?回答“几乎全部”和“大部分”的,竟占到七成以上。
    
    母语的被忽视,看似是个文化问题,其实有着多方面原因。上世纪初,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使得东方文化呈现相对弱势。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和文化,是两个互动的轮子。在海外,中国古老哲学的魅力正被重新发现;在国内,文化短腿带来的诸多时弊,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交融中各采所长?而这一切,汉语学习是不能绕开的重要载体。
    
    改善汉语学习,再多的宣传,可能也抵不上考试制度改革的引导。相信这样的改革,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范围的缩小,就是一个开端。(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泓冰)
    
    

 

 
·北京今后三年增加2000多对外汉语教师 (7-28)
·上海招聘“汉语使者”赴法加等国任教 (7-28)
·南京8名小朋友进京吟唱古诗 (7-28)
·柬埔寨华明初中举行毕业典礼 (7-28)
·美中文电视获权中文全程转播市长辩论会 (7-27)
更多...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大会开幕 李长春会见各国代表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海外2500余所大学3000多万人学汉语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