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遭遇两大尴尬
上个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据统计,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而几乎是与此同时,在上海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留学生击败中国学生,夺得第一;日前广东语文高考结果显示,1万考生在文言文翻译、10万考生在造句题上得了零分。反差如此之大,说明了什么?语言学家邢福义表示,汉语正处在“外热内冷”的尴尬境地。 北京理工大学语文教师张老师曾要求班上的学生每人写一篇千字文章,并且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没有完成。兰州某高校中文系的老师称,学生们为了应付英语考级,75%以上的精力都花在了英语上,在《现代汉语》课上背英语单词的不乏其人。 公众对英语的重视是一件好事,但凡事皆有度,当我们过分重视英语而忽略了母语,无疑悖离了推广英语教育的初衷。正如著名作家余光中所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日前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说的是某高校研究生因为不认识请柬上的“祁”字,以致参加朋友聚会时迟到了半小时。当被众人嘲笑时,该研究生解释,他学的是暖通专业,整天和数字公式打交道。现在都用电脑打字,很少手写,不少汉字自然不认识了。其实,这位研究生只是众多“电脑写手”的缩影。现在大量的汉字是被我们用键盘敲打出来的,以致到了手写的时候,汉字就变得生疏起来,有些汉字只会认,不会写。不仅是学生,连搞文字工作的作家都有同感。心理医生称此现象为“电脑失写症”。而与“电脑失写症”关系密切的还有“网络失语症”。网络语言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与现实生活近乎脱钩的青少年:“昨天,GG拿小强(蟑螂)吓我,7456(气死我了),今天他过来PMP(拍马屁),给我买了好东东(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还说要请我去200(公园),完了去吃KPM(肯德基、比萨、麦当劳)那酱紫(这样子),我就原谅他了。”这是高级教师赵彬拿给笔者看的一篇学生作文(注解是笔者查阅后加上的,原文没有任何说明)。 赵老师说,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里都充斥着大量此类的网络语言。而这些所谓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汉字、拼音、英语混杂使用,力主“怪、错、别”。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一旦离开网络语言,就似乎到了有嘴张不开的地步,与人沟通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 社会语言学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词汇,虽然其活泼幽默的风格值得提倡,但新的词汇和新的语言习惯应该是科学规范的、健康有益的,而不应该是怪异甚至低俗的。如今网络语言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对汉语言的规范造成一定伤害,这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杨梦笛/新华报业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