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为何漠视我们祖国语文?

2005年8月31日

    
    现在,无论社会上还是学校里,学习英语都非常热门。不少大中城市从幼儿园就开始教授英语,小学生也有英语考级,更有许多大学生把通过GRE、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定为学习的最大目标。至于祖国的语文则对不起——顾不上了。不久前,一家晚报报道,一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代替父亲写了一份“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据这位同学说,他们工科学生在大学里一般不学语文,过去学的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关注吗?
    
    教也好,学也好,都要讲辩证法,不能搞片面性。重视外语是好事。改革开放后,跟外国人打交道多了,用外语的地方也多起来。何况懂一门外语,就好比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不懂外语的人学不到或体味不到的东西。一个国家外语水平提高了,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可见学外语是社会的需要,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母语,对于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应该学好,而且应该首先学好,毕竟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间里还是要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可能有人会说,母语谁不会说,有什么好学的?其实,会说是一回事,真正要把它学好却不那么容易。有些东西我们天天接触它,却不见得深刻地了解它。最近《咬文嚼字》编辑部整理出“100个别字”。据他们调查,“这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应该说,出版物的作者、编辑、记者、校对们都是整天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为什么他们还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它说明,关于母语的学问(包括文字),是不可能无师自通、不学就会的。
    
    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它是学好其它知识的基本条件。语文水平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会受限制,这必然会影响学习质量。另外,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提高语言修养,有助于整理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语文水平很差,连个“实验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都写不清楚,即使有很好的学术见解,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难以把个人的知识变为社会的财富。
    
    学好祖国的语文才能更好地接受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人把传统文化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根”。有这个“根”,就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而这个“根”扎得不牢,就可能在众多文化的激荡中变成飘忽不定的浮萍。要扎牢这个“根”,就需要一定的语文根底。无论是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还是其它学问,没有语文作基础,简直连读都读不懂,更别说深刻地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祖国的语文就不单单是语文的问题了。
    
    学语文当然要适当地学点儿古文,但一定要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来学。现在有的学校提倡“读经”,要当代的青少年像过去的童生们那样整天“诗云子曰”地念。这种复古倾向不仅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贻误青少年。毕竟时代不同了,青少年们要学的知识很多,一头扎进古文里,其它知识还怎么学?另外,学习古典范文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把古人的思想不加分析地一古脑儿接受过来。前些日子一位电视主持人竟把“人之初,性本善”当作公理来引用,这样学《三字经》恐怕就错了方向。
    
    就在我们兴起“英语热”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兴起了“汉语热”。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约100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越来越多的外国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章新胜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两三年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海外考生每年增幅40%,2004年达9万人。这自然跟我们国家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国人,不是更应该学好自己祖国的语文吗?(来源/《求是》,作者/荀春荣)
    

 

 
·新加坡教育部长鼓励新一代学好华文 (8-31)
·马来西亚广联会吁华人送子女入华小 (8-31)
·纽约新鲜草原中文学校9月3日开始招生 (8-31)
·加拿大新东方中校研讨华人子女中文教育 (8-31)
·波兰师生济南考察中国文化 (8-30)
更多...
 
·综述:海外汉学学术研讨渐受关注 
·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