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选择华小?
如果世上真有压不扁的玫瑰,这朵玫瑰,非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莫属。因为压不扁,它走过英殖民地的孤单;因为压不扁,它穿透日军武士刀的冷冽;因为压不扁,它成就了今天的1288所华小、60所独中和3所民办学院。 这是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崎岖的路,因为前路艰险,它一往无前;因为高山阻隔,它满山翠绿;因为岩石阻拦,它浪花朵朵。更因为有人坚持和付出,有人灌溉和施肥,它花香四溢,硕果累累,铸造了马来西亚教育史上的传奇。 今天,全马华小的学生多达64万名,其中友族学生有6万多名,占了10%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果不是各地华小爆满,无法收容更多学生,相信友族学生的人数还会更高。 这些友族家长为何舍弃软硬设备皆更加优越的国小,而心甘情愿地把孩子的前途付托给华小?这是前首相马哈迪尔深感不解的一个问题。因此,他日前建议针对这个现象展开一个学术性调查。他想通过比较,找出越来越多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的真正原因。他想知道,到底这些友族家长是单纯为了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还是因为华小确实办得比国小好。 我衷心地希望,国家领导人摆脱种族教育的桎梏,以一个更客观,也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国家教育问题。 无可否认,长久以来,国家领导人和华社在教育问题一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华小被一些国家领导人视为国民团结的绊脚石,已是公开的秘密。职是之故,华小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建设被忽略,师资长期短缺。一些领导人天真的以为只要把国小办好,让国小拥有最好的师资和设备,华裔家长自然就会把孩子送入国小就读。但事实恰恰相反。今天,不仅华裔家长继续把孩子送入华小接受母语教育,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的友族家长也越来越多。 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的原因其实很单纯,一句话,传承文化,做一个有根的人,就可以概括。因为执着于此,在华文教育问题上,华社始终坚守阵地,不肯让步,并因为华教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对待,而洐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华教悲情和危机意识。 至于友族家长把孩子送来华小就读,动机则大多数是非常功利性的,不信你去问一问他们,十之八九会告诉你:懂得中文,将来出路会更广。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华小的友族学生越来越多,对很多华小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我曾经担任过华小家教协会的主席,深知校方之苦恼和矛盾心情。坦白说,我们曾经因为友族学生太多,而向一些友族家长“晓以大义”,提醒他们,大人一厢情愿地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未必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孩子可能面对语文和沟通上的问题,最终成为父母一厢情愿下的牺牲品。但很少友族家长会被我们说服。我记得曾有一位友族家长因为孩子报名不成,竟一怒告到教育局去。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一位印裔家长的响应,他这么说:“这是我的幼子,他有3个哥哥,2个国小毕业,1个华小毕业,全部都出来打工了,2个国小毕业的哥哥一分钱也没拿回家,只有华小毕业的哥哥最顾家,每个月都会拿钱回来帮补家用。所以读华校,好!” 这位印度同胞也许并不知道什么叫中华文化,但他却深深体会到,他那个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孩子是如何的不同。 马哈迪尔如果听到他的这番肺腑之言,也许也能有所体会,并对华文教育独有的特质,多加一层了解和认识!(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