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2005年5月10日

文/汪惠迪 郭熙

    由于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于两国的国情也不相同,因此,新加坡华语跟中国普通话是不可能同步发展的,在讨论新加坡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时,是不能唯普通话马首是瞻的。作者认为,在对新加坡华语进行规范时,应当确定自己的原则与路向,可以考虑的原则是“趋同存异,双向互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的故乡在中国。但是,在中国以外,汉语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官方语言的,只有新加坡共和国。不过,新加坡不叫汉语,而叫华语。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是新加坡华族身份的标志。
    
    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的土壤上形成。长期以来,它很好地为新加坡华人服务,成为新加坡华人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新加坡华人与全世界炎黄子孙之间的纽带。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的语文生活中发展,新加坡华语的词汇跟新加坡社会同步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
    
    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新加坡华语中产生了一部分地区性的词语,我们把它叫做地区词(或称社区词)。地区词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也有,世界其他华人社区,比如马来西亚华人社区也有。地区词打上了地区的烙印和时代的烙印,它的特点是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承载着当地族群的文化负荷,成为族群认同的标志。
    
    如果你听到有人在交谈中频频使用大坡、小坡、5C、怕输(惊输)、老巴刹、单选区、集选区、社理会、度岁金、拥车证(COE)、CPF、ERP、EM1、EM2、EM3、A水准、O水准等词语,就大致可以肯定他们是新加坡人。还有,新加坡人习惯用烟花、锁头、大衣、乘搭、川行、必甲、罗厘、史古打、胡姬花、香口胶、脚踏车,而不习惯用烟火(焰火)、挂锁、西装、搭乘、行驶(航行)、小型货车、卡车、底座摩托车(女式摩托车、踏板摩托车)、兰花、口香糖、自行车等词语。大坡、小坡、5C、怕输(惊输)等词语是新加坡特有的词语,烟花、大衣、必甲、罗厘等词语是名称相同,意思跟别的地区不同,或名称不同,意思跟别的地区相同的词语。长期以来,只要新加坡的媒体上一出现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词语,受众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规范”的问题。
    
    毫无疑问,新加坡华语词汇须要规范。但是我们认为,新加坡的朋友们在讨论“规范”的同时,或许还有必要考虑“协调”的问题。
    
    两种不同的语言观
    
    我们认为,“规范”应该是在一国范围之内或者说是在内部进行的人为的对语言使用标准的干预,它的对象是本国的共同语,就新加坡来说,就是新加坡华语。“协调”是在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的对语言使用标准的干预,它的对象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语,就新加坡来说,就是新加坡华语与中国的普通话。“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国或一区内部在用共同语沟通时所产生的问题,“协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球华人在用华语沟通时所产生的问题。“规范”与“协调”的出发点、运作平台与操作方法并不相同,它们所服务的对象也不一样。应当说,“规范”与“协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
    
    在我们看来,在对新加坡华语进行规范时,应当确定自己的原则与路向。我们认为可以考虑的原则是“趋同存异,双向互动”。“趋同存异”的意思是能跟中国普通话一致的,尽量一致,不能一致的,就各自保留;“双向互动”的意思是新中两国应该互相吸收对方的生动活泼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以增强新加坡华语和中国普通话的表现力。事实上这种互动已经开始了。
    
    新加坡华语是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区域变体,它跟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从宏观的角度看,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从微观的角度看,它们的差异还是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小。由于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由于两国的国情也不相同,因此,新加坡华语跟中国普通话是不可能同步发展的,在讨论新加坡华语的“规范”与“协调”问题时,是不能唯普通话马首是瞻的。
    
    进行词汇“协调”还涉及许多原则和方法问题,限于篇幅,不能详谈。拙文不过是表述一种观点,敬请方家指教。

(文章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了解中国 汉语为桥 (5-10)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2005夏季测试开始报名 (5-10)
·美国中学生痴迷中国文化 (5-10)
·中国文字研究机构落户北京高校 (5-10)
·美国洋学生比试中文口才精彩纷呈 (5-10)
更多...
 
·美国中学生痴迷中国文化 
·美国洋学生比试中文口才精彩纷呈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