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伊琳娜、加利略和姆佩姆巴

2005年6月22日

    
    中匈双语学校/肖远骑
    
    这学期我教的课文中有两篇很好的文章:一篇讲到法国科学家郎志万,他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对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小朋友有各种各样的猜想,有的说金鱼身上有鳞可以吸水;有的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吸到肚子里了……可小学生伊琳娜回到家,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郎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去问郎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骗我们小朋友呢?”郎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自己做做看”。
    
    第二篇是讲加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说的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下落,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10倍。”对此,加利略产生了怀疑,他通过多次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说错了,25岁的加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挑战,在比萨城的斜塔做一次公开的试验,结果人们明白了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由此我又想到坦桑尼亚中学生姆佩姆巴,有一次他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冰箱容量有限,此时别的同学放入的牛奶差不多要把冰箱占满,姆佩姆巴来不及等热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了冰箱,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快得多。他的这一发现却被老师和同学当成笑料。姆佩姆巴不放过这一发现,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奥斯博尔内教授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姆佩姆巴的发现。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姆佩姆巴现象”。试想如果姆佩姆巴没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轻易放过那种奇怪的现象,就会与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
    
    可见,“科学是寻根问底的孩子”。学则须疑,疑容易引起学生作定向探究反射。当学生在课堂上、社会活动中,显现出疑的苗头,教者不要轻易地予以否定,应该因势利导,加以扶植、支持,使学生质疑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域外孩子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幸运,他们惊奇的发现也曾被视为笑料,所幸的是这孩子探索的精神亦够顽强,终究得到大学问家的实证认可。
    
    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当我们在轻易否定或嘲笑学生的生命灵动时,小心自己的行为成为后人的笑料。我们要切记:求知、探究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是创造性滋生的胚胎。这种欲望的满足是生命郁积情绪的宣泄,可以获得无比的快感。求知欲、探究欲伴随着生命的生长而生长,但绝大多数人的这些天性没得到良好的呵护、顺应与培育,相反是受到压抑甚至扼杀。于是很多个体生命表现出对知识和周围事物的冷峻与漠然,我们反而认为这才是正常。
    
    呼唤课堂的生命回归,让学生享受生命快乐,“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使学生投入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理智感、成功感,去享受发现和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教育的艺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来源/匈牙利新导报)
    
    
    

 

 
·中国外交官出席美国中华侨校结业礼 (6-22)
·马来西亚校友联总11项提案建言华教 (6-22)
·纽约鸣远中文学校夏令营开始招生 (6-22)
·柬埔寨马德望联华学校举行全校数学赛 (6-22)
·北京市东城区侨办接待美国教育访问团 (6-21)
更多...
 
·世界汉语大会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 
·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需满足三项条件 
·中国提倡简体字 不反对海外华校用繁体字 
·新加坡教师:电脑教学激发学生学华文兴趣 
·澳大利亚首家孔子学院在西澳大学落成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