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课内不足课外弥补

2005年8月11日

    
    自从“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提出来后,中小学的课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删减。事实上,对于修读高级华文的学生来说,原本的教材并不算多,删减之后便感到不足。课内不足,自然就得向外寻求弥补。
    
    “课内不足课外弥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往哪里找?是否适合本地学生?笔者从几年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寻找课外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中国的一些文摘刊物。
    
    中国的绝大部分杂志,都可以通过新加坡书局订阅,价格也算合理。一些中国畅销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中文自修》等,文章都是从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中精选出来,不仅文笔精美细腻,而且具有思想性,并能激发学生向上向善,无论是语言文字方面或者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能对莘莘学子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华文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一举两得。
    
    二、互联网上美文无数。
    
    直到现在,还有人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事实上,如果正确利用互联网,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很多有用、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互联网上的文章大都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具有新鲜感,与新新人类声气相投,学生们自然而然非常喜欢。当然,教师应该起到沙里淘金、去芜存菁的作用,凭着自己多年教书的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浩瀚无边的互联网上数不清的文章中,找出真正有用且有教学价值的文章,应用于教学方面。
    
    三、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也提供了不少非常有益的教材。
    
    例如《联合早报》的言论版、早报现在,尤其是特地为中学生开设的“爆米花”版,以及《新明日报》的“非常话题”版、《联合晚报》的“言论街”等,都时常刊登一些精彩的文章,谈论时事,关注民生,而且也常有精美的人生小品,与学生的学业、生活等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的来源解决了,教师还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对文章采取“拿来就用”的态度,显然不妥。应用于教学的文章,应该是修改稿,而不是原稿。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目标、对象,针对文章进行增删修改,这个程序虽然繁琐,耗费不少时间,但必不可少,而且这种修改必须如盐着水,水无痕迹,但其中已有盐味。这所谓的盐味,就蕴含了教师独到的匠心。
    
    大量课外教材的补充,不仅能弥补课内教材的不足,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华文水平。(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王文献)
    
    
    

 

 
·新加坡总统纳丹爱学华语 (8-11)
·新加坡小学生华语歌谣比赛产生冠军 (8-11)
·大马董总主席:加强沟通 宣传华教 (8-11)
·福建侨办教师考察团参观菲律宾立人小学 (8-11)
·纽约华侨中校暑期班举行认字比赛 (8-11)
更多...
 
·综述:海外汉学学术研讨渐受关注 
·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