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在同源中文学校蕨分校的学生中有一个叫Z君的小男孩,当年他入学的时候曾经破过学校最低入学年龄的纪录。记得入学的第一天,因为自己写字速度慢,跟不上大家,急得在教室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着找妈妈;因为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想在大伙儿面前表现一把,却没有被老师叫到,气得在座位上捶胸顿足发脾气撒娇,发誓再也不举手了…… 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了,当年那个奶声奶气的小不点儿,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个子长高了不少,背上书包,俨然已是一个俊朗帅气的阳光少年。这个小男孩的可爱纯真、开朗豁达、通情明理的确惹人喜爱,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宽广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作为他的班主任,这个非常出众的“小”学生当然也逃不脱我的眼睛。一直都想找机会和他的父母交流一下他们的家教心得,今年暑假,总算让我找到了这个机会。几次交谈以后,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得益不少,身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拳拳父母心面前,更加让我感到汗颜不已。 其实在父母眼里,儿子和其它同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也有爱玩不爱学习的时候;也有撒娇不听话的时候;也有气得妈妈七窍生烟还拿他没有办法的时候……在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时,我觉得Z君父母的想法和做法有很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 在我和家长的交谈过程中,他爸爸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良多:“得让儿子从小就知道要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时刻记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做好”。在家里,绝对没有“你怎么这么笨”、“我的脸都让你丢光了”、“你真让我失望”之类的语言,夫妇之间也统一认识,绝不随便打孩子。鼓励性的话语很多,比如“你真行”、“你真能干”、“不要泄气,再努力一把就会成功”、“这次没做好没关系,爸爸和你一起找找问题出在哪儿了”、“瞧,这回做得多好”。 据说,Z君拥有的大部分玩具都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的褒奖。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儿子成功与否,父母都尽量帮助他获得点滴成功的体验,从中让孩子找到自尊和自信。 同时要做爱动脑筋的家长。家庭中爸爸妈妈都是和儿子同步学习,对儿子感兴趣的事物,爸爸妈妈先自己找资料,准备教具,备课,寻找一种最能被儿子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和语言,再同儿子一起探讨,学习,在亲子同乐中向儿子说明解释他想知道的事情。 Z君在中文课上听老师讲了一个《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以后,便对这部名著产生了兴趣。爸爸先在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中选定了一套最适合儿子的,通过一段时间声情并茂的家庭故事会,现在儿子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套活泼生动的《三国演义》版本,在很多场合,他还能经常脱口而出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使用准确,形容恰当。 养成良好的学习、作息习惯,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日本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很多家长在课余时间都会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课外班的学习,Z君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是他们的宗旨是站在儿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选择课外班的科目时,不盲目跟风,而是少而精,根据儿子的实际情况,考虑儿子的兴趣特长,让孩子尽可能快快乐乐地学到东西,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做家庭作业时,也从不让他死记硬背。中文课上,老师顺应季节,曾经在课堂上讲解过中国农历清明节的民情风俗,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后背诵唐朝诗人杜牧的名篇《清明》,回家以后,儿子要和爸爸一起背这首唐诗,爸爸为了让他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给他反复讲解,为了合着诗中那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甚至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珍藏--中国名酒“杏花村”,借此教具,告诉他杏花村的渊源,儿子在背诵了一首名作以后,还知道了诗歌之外更多的知识,怪不得他每次背古诗都是朗朗上口,还兴高采烈。 爸爸是个摄影爱好者,在他们家,我看到了厚厚一迭爸爸给儿子拍的写真集,镜头中有儿子从小到大的一颦一笑,一低头一眨眼,每一个跨步和每一次跳跃。身为IT精英的父亲,还给儿子制作了名为“足迹”的个人网页,记录着儿子的成长历程。儿子成人以后,重涉自己的每一个“足迹”,能否感怀到“亲恩深似海”?(来源/日本新华侨报,作者/芳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