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国宝背后的故事
华声报讯: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的“中华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吸引了海内外的众多观赏者,来自中国内地15个省、50余家博物馆的213件国宝级文物真品令人叹为观止。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经过深入采访,揭示了这些世纪国宝背后的故事—— 小小玉鹰记录五千年文明密码 在展厅开始处的一个玻璃柜里,展示着一件小小的玉鹰。它只有6.3厘米长,3.5厘米高,最厚处刚好半厘米,历史的风霜使它的玉质不再玲珑剔透,而呈一种米白色。如果不是专家介绍,你绝想不到:这个貌不惊人的玉鹰,会包含着那么丰富的信息、那么重大的意义。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副馆长王昱东介绍,这件玉鹰1998年在安徽含山县铜陵凌家滩出土,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经有5500年。仔细看来,玉鹰展现的是鹰振动双翅欲起飞的刹那,但造型非常奇特,鹰的两翼好像是两个猪头,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是大象头。但它明显地不是在模拟真实的动物形体,而是对神话的表现,因而也有专家把它看作是凤的形象。这件国宝的关键之处是它的中央有一个八角星纹,专家指出,这是太阳崇拜的象征。据介绍,全世界的古代人类都曾经存在对太阳的崇拜,这件中国玉鹰也清晰地体现着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据已经发现的考古成就,从美洲大陆到西亚、两河流域一直到欧洲,几乎完全相同的八角星纹曾经在全世界很多种族的器物上出现过。据此,考古专家们认为,地球上的人们在比现在我们认定的时间更早就已经开始了交往。 此外,这件玉鹰还提示了凌家滩一带具有了最早的城市的影子。它产生于5500年前,所以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说法,有可能被突破,提早至少500年,因为宗教、艺术、城市的诞生等,正是文明发生的重要表征。所以,这个玉鹰虽小,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凝聚着难以想象的重大意义。 秦始皇陵俑告诉我们古代人的生活 我们过去对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的印象,总是形体仪容完整、色泽黑灰的武士形象。但在世纪国宝展上展出的新发现的秦始皇陵出土的3个陶俑却不是武士,他们分别是:杂技俑、文吏俑和箕踞俑,而且杂技俑严重残破不全。

王昱东介绍,过去我们看到的陶俑比较完整,实际上是修整过的,陶的质地极易损毁,很难抵御漫长历史年代的各种侵蚀和破坏。近年来,文物界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细致的复原,变成就让大家观赏文物出土时的样子,所以,这三件陶俑都是未经修复的原貌。杂技俑与过去穿军服的士兵俑有很大不同,它上身赤裸,衣带飘垂,专家认为其身份可能是宫廷的杂技艺人,这对于考察中国杂技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杂技在秦代宫廷就已经成熟。文吏俑引人注目之处是右侧腰部挂有小刀和砥石(磨刀石),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文字还是写在竹简上的,一旦写错,必须用小刀刮去,称为“削字”。另一坐俑被称为“箕踞俑”,它两腿并列两手前伸,而右手背与左手心朝上,似握有何物。因为在发现此俑时其周围有水鸟、仙鹤等物,所以有专家推测其为秦始皇园林里划船的船工。但也有人认为,俑是手脚并用正在拉开秦代的一种射击工具———弩机,所以应该是园林里的猎手。 专家告诉我们,古代史书虽然浩如烟海,但今人看来其记载仍然过于简单,而且内容多集中在皇帝和宫廷大事,对日常生活的记载比较缺乏,而如果我们将一些考古发现拼连在一起再加以仔细地梳理,就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先的生活细节。 盗墓贼不识货才留下西汉金缕玉衣 所谓金缕玉衣,是用黄金丝线穿起小玉片制成的埋葬时穿在尸首身上的衣服,古人相信“金玉为衣,可得不朽”,实际上金缕玉衣对保存尸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迄今为止中国内地已经发现并复原的金缕玉衣共有5组,在世纪坛展出的这套于1994年在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用玉的品质是最好的。它用4000片新疆出产的透明和田玉制成,虽然因为尸身放置在漆棺内,玉上有“沁”,但玉石的颜色依然十分美好。玉衣脸、手、胸等身体各部位的形状都非常妥帖合体,玉片的组织有如现代的立体剪裁。专家认为,它甚至可能是楚王刚即位不久就开始量体设计制作的,而绝非逝世后临时赶制的,因为在玉片上钻出穿丝线的小孔非常不易,即使用今天的合金钢也很难打透,在古代只能用金刚砂和水慢慢打磨,是一件非常耗工费时的、极其细致的活儿,古人制作这件金缕玉衣,耗时应该在十年以上。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原来,楚王陵在古代已经被盗,但是盗墓贼不识货,仅仅抽走了“金缕”——黄金丝线,却把玉片留了下来。今人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重新用黄金丝线穿起散乱的玉片,终于使这件无价珍宝劫后重生。 释加牟尼真身舍利重见天日 在展厅里有一个十分神秘的小屋,每位参观者要排队进入,每次限进一人,每人只能停留30 秒。其实,即使你进入小屋,透过落地磨砂玻璃上那个一尺见方的透明玻璃窗,也只能看到一个小小玻璃(古代又称琉璃)瓶而看不到瓶里的东西,因为按照有关宗教规定,装在小瓶里的佛教至高无上之物——14粒佛祖释加牟尼真身舍利,是不可以拿出来展示的。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满怀崇敬和虔诚进入小屋。 这次展出的佛舍利及石、铜、银、金套函,是1964年在甘肃泾川县大云寺塔基出土的。原来,公元601年,隋文帝大兴佛事,14粒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川,在大兴国寺建舍利塔和地宫供养。690年,武则天敕令各地建大云寺,大兴国寺原址也要兴建一座大云寺,原塔基下的舍利被取出,用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铜、银、金棺,并以琉璃瓶盛放14粒佛祖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宫,建塔供奉。历史上经过多次洪水等天灾,佛祖舍利不知去向。1964年,当地农民无意间发现了已经1200多年湮没不闻的佛祖舍利。 展览现场,刻满精美花纹和秀美字迹的舍利石函周围也总是围着不少人,顶上正中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四周刻“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铭末有建塔官员和僧众的姓名,纪年为“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字迹均清晰可见。 值得提醒的是,小屋磨砂展柜中那个装佛祖舍利的不起眼的琉璃瓶也是唐代的原物,如今它仿佛土捏泥塑,形状也不复规整,但琉璃在唐代身价不菲,等同黄金。 链接:哪些文物可称“国宝” 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副馆长王昱东介绍,国家对什么样的文物可以称为“国宝”是有规定的,馆藏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苗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