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浙江古老的畲乡民俗走出山野

2005年8月31日

    

pic4.jpg


    67岁的蓝余根可能不会想到,在自己将近古稀的年纪里,祖传为人“做功德”这个在自己的概念中仅仅是图个热闹的技艺,居然在这一天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并吸引来那么多来自异乡的客人。
    
    蓝余根,浙江丽水景宁县东弄村土生土长的畲族农民。为了一睹他带有原生态韵律的民俗表演,和来自浙江省文化厅的专家,以及浙江景宁畲族县城里的文化局长严慧荣一干人,爬了一个早上的山,到的时候,蓝余村和他的徒弟们已经披挂好了“做功德”的传统服饰,两三个畲族的小孩正拿着做功德的道具——龙角呜呜地吹,古老而低沉地唤醒了一个传统的民间民俗表演的开始。


    当地的村民说,很久没有看蓝余根“做功德”了,按照畲族的传统,人死后要“做功德”,总的意义是对上辈人的尊敬和祭奠,用老艺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谢大人的恩情”,这与传统的“传师学师”一起,组成了畲族人生礼俗的一个整体。
    
    蓝余根与他的弟子们显然非常高兴,8月的阳光格外灼热,可他们在自己惯常下田穿的蓝色旧衣衫上罩了件对襟的褂子,戴上画有祖传图腾的各式莲花帽,手执各种道具载歌载舞,舞姿如锄地、筑房、筛谷等劳动场景,却代表了引客、造寨、集众等6大段。在舞动时,舞者口中用畲语低沉吟唱,时而如远山般无限悠远沧桑,时而又如近水短促而灵动。
    
    以蓝余根为代表艺人的畲族民俗“做功德”,已经被浙江省政府和专家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名单中。所以,蓝余根的这一次载歌载舞不仅复活了“做功德”这一艺术在民间的传播,更将因此把老祖宗的传统记入史册。
    
    文化研究者们在畲乡景宁不仅发现了“做功德”这样的民间文化,更有“传师学师”这样独具畲乡情节的地方“成人仪式”。它们都将被集中发掘,捆绑申遗,成为点缀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同采风的浙江省民间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吴露生说,景宁畲乡的“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是一个民族性格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写照,她能够让畲族文化在此得到综合体现,这表现在包括服装、舞蹈、信仰以及畲乡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上。
    
    所以,当跋山涉水来造访东弄村时,便留意了这里的地理、民居,以及那些还带着淳厚乡土气息的村民们。东弄村位于一座山的山腰上,因为交通不便,只能顺着石级而上,沿途可看到用黄泥糊就的畲家民居点缀在绿色丛林之间,露出宽大的人字形屋檐。畲家的姑娘能歌善舞,因为常年劳作在山上,她们常用婉转抒情的山歌表达情感,砍柴歌、敬酒歌等都曾经广为传唱。
    

pic6.jpg


    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这一片浙江小山区,也开始经受“现代文化”的洗礼,人们摘下有着畲族象征的白头巾,脱下传统的民族服饰,说普通话。无论是民风民俗还是山歌野舞,都因为农耕文明的瓦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式冲击,原有文化因为老人们的逝去而消失。如今的畲族姑娘依然能歌善舞,但能唱纯山歌的越来越少,听得懂100%畲族语言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浙江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民间文化普查工作,畲乡文化普查队将这些留存不多的音乐和舞蹈进行了收集和记录,让畲县的民间文化开始走出了山沟沟。走进文化第一线,让封尘在山野里的古老民风引起关注,成了眼下抢救民族文化记忆的最大使命。(来源/中新社,作者/林露露)
    

 

 
·罗马尼亚广播电台播出世界汉语大会盛况 (8-31)
·纽约“华尔街汉语”讲座取得新拓展 (8-31)
·北京第二批援疆汉语教师启程 (8-31)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到同济讲学 (8-31)
·新加坡教育部长鼓励新一代学好华文 (8-31)
更多...
 
·综述:海外汉学学术研讨渐受关注 
·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