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翰:中国小伙称霸世界芯片市场(图)
 6月7日,年仅36岁的邓中翰获得北京市人才奖励的最高奖项——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这位以“星光中国芯”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并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的邓中翰立即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邓中翰1999年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率领以留学归来高技术人才为主组成的团队,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在数字多媒体芯片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先后突破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300多项专利,相继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体芯片,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实现销售3000万枚,以60%的市场份额名列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留学海外闯荡硅谷大器晚成 作为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邓中翰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曾经在美国创业,1997年在美国硅谷创建半导体公司PIXIM,任首任董事长,并领导研发高端平行数位成像技术,用于卫星、监控、外太空探测等高尖端应用。 20世纪80年代,邓中翰从南京师大附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上学期间,他就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解释地质问题,论文曾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祖国的科技创新人才。 1992年,邓中翰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留学。这是一所曾经出过1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校,他的经济学老师中就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5年间,邓中翰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整天“穿梭”于不同课堂。他成为美国同学们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之一。 到第5年毕业时,美国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热情、开朗而又善于思考,被他们称为“约翰·邓”的同窗竟一连取得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建校130年以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学者。 邓中翰真正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到美国人才汇聚的硅谷闯荡。邓中翰有幸参与研发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中央处理器。之后,IBM公司慧眼识珠,把邓中翰接纳为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 很快,多项发明专利的诞生证明了IBM公司选择邓中翰的决策有“超值回报”,邓中翰因此获得“IBM发明创造奖”。当他领衔在硅谷创建一家集成电路公司时,他已经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引人注目的人物,很快使该公司的市值超过1.5亿美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邓中翰就喜欢这首歌,但真正引起强烈的共鸣,则是旅居海外的这几年。他特别关注祖国的发展,一直在等待报效祖国的机会。 归国创业瞄准数字多媒体芯片 1998年,正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蓬勃兴起之时。中国信息产业部领导赴美考察时,通过与邓中翰有“忘年交”之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的介绍,会见了邓中翰。一席长谈,既让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了解了邓中翰对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的深刻见解,也让邓中翰深深感到祖国求才若渴、希望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创业的殷殷之情。于是,邓中翰萌生了归国成立一家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的设想。 而此时,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风起云涌,早已几分天下。美国攻占了通用电脑芯片领域,韩国攻占了存储器芯片领域……如果继续步其后尘,即使急起直追,也恐怕永远无法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 信息产品,如果说软件是大脑,那么芯片则是心脏。和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摄像头、手机、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等都离不开数字多媒体芯片。几经琢磨,邓中翰认为,惟有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全世界尚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是中国芯片产业快速腾飞的绝佳突破口。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2000年以前,中国生产销售的所有电脑,其中使用的芯片还没有一枚是中国自己独立设计的。据一项统计,1999年中国销售了490万台品牌微机,其心脏都不是“中国创造”,这近乎尴尬的境况强烈地刺激着中国科技工作者。 1999年9月底,邓中翰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国庆期间,邓中翰一直处在情绪亢奋的状态,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为中央负责科技工作的领导讲述了硅谷及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界的现状和前景。他把自己和伙伴要全力投身到“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打算也“和盘托出”,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 1999年10月,邓中翰和来自郎讯贝尔实验室的张辉、惠普的杨晓东等人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与成就归国创业,成立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北京市政府积极支持“星光中国芯工程”,立项、注册、办照、招聘人员,各种手续一路绿灯,中星微电子顺利落户中关村高科技园区。 “中国芯”结束“中国无芯”历史 虽然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拥有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出资的创业启动资金上千万元,但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坚持“把钢用在刀刃上”,办公地点选择因陋就简,有的甚至是用库房改造而成的。条件简陋,对工作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设计,进行中国数字多媒体芯片的零突破。 2001年3月11日23时许,邓中翰和伙伴们设计的第一款芯片成功地从实验设备中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我们成功了!”邓中翰和伙伴们欢呼雀跃,以茶代酒庆祝胜利。 之后短短5年时间,邓中翰他们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使“星光中国芯”名扬天下,不断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惊喜:2001年3月,“星光一号”作为第一枚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视频摄像头采用。到2002年底,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突破百万枚,“中国芯”实现走向世界。 2002年4月,“星光二号”问世,实现声像同步,进入了可视通信应用领域,在抗“非典”期间,这套可视通信系统曾被用于小汤山医院救护工作。一个月后,集拍摄、二维及三维图形、智能图像处理为一体的“星光三号”开发成功,并迅速被日本富士通用于全球第一个手机控制机器人的眼睛图像采集处理。 2004年底,研发成功的“星光四号”拓展到移动通讯系统,其低功耗、高画质、支持多种手机接口的特性,被国内外多种知名品牌手机相中,波导推出的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具有核心芯片技术的彩信手机就是“星光中国芯”在支持。“星光中国芯”为进一步带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信手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 而到2003年6月,“星光五号”更完美地实现了与手机、移动存储和数码相机的有机结合,称得上是一颗集大成于一身的功能强大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并成为中国电信指定的惟一标准芯片方案。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手机彩信、和弦铃声,都是“中国芯”众多功能之一。 百万门级“星光”多媒体芯片是什么概念?据悉,相当于使只有纽扣大小的小小芯片,承担起图像传感、彩图处理、存储控制、图像压缩、图像交流等众多功能,还要低功耗、高画质。我们用的手机功能在不断增多,但耗电量却没有成倍增加,实际就是高品质芯片的功劳。 邓中翰坦言:“瞄准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技术空白,把数字多媒体芯片核心技术推向整个行业,让‘中国创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芯’的一大特色。” 如今,即使你使用的是“纯正的”国际知名品牌电脑、手机或其他现代化办公电器,都有可能是“中国芯”的用户,罗技、创新科技、惠普、三星、飞利浦、富士通及波导、联想、同方等,都信赖地把“中国芯”作为首选或重要选择。 做事认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 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将“星光中国芯”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几代中国集成电路工作者的梦想,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引领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和成功范例。而在采访中,邓中翰为人低调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能不能不采访我?中星微的工作是大家共同完成的!”面对众多的采访,邓中翰说得非常诚恳。他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很难从他的嘴里问出他在“星光中国芯工程”中个人的贡献,包括他领导研发的高端平行数位成像技术,创造并保持至今的每秒拍摄成像8万次世界纪录,他也会只字不提。而谈到中星微团队,邓中翰每每如数家珍…… 作为领军人物,邓中翰也获得了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授予的“留学回国先进人物”荣誉称号、中国科协授予的“求是杰出青年奖”、北京市政府授予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誉称号。他已经两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领导也多次到中星微公司调研,看望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始终关心着“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发展。 “此次‘首都杰出人才奖’不是奖给我个人的,而是奖给我们这个团队的。我要和我的团队共同分享这份荣誉。”邓中翰说,他们团队都是“海归”,当初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回来,爱国是他们共同的情感。这不是唱高调,他们都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 “奖金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荣誉,是一个激励,这种荣誉比奖金本身更有价值。奖金我会全部捐出,用于首都的教育事业或人才培养中去。”对于未来,邓中翰还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自己的智慧和积累的知识产权,与北京市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中关村、海淀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北京市的奥运机遇结合起来,进一步的推动星光奥运计划在北京市的发展。 据悉,从2004年开始,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又投入到以移动多媒体应用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旨的“星光奥运计划”当中。去年底,令人注目的“星光移动一号”已经诞生。展望未来,邓中翰充满信心:“我们曾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但自始至终我们都相信,国内的大环境很好,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指导,让我们放手干,有了这样的支持,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回国的选择不会有错!”(来源/千龙网,作者/于振华)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