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生:成就盛大国际地位的幕后操盘手
黄晶生,一个多数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他却是国内两大海外上市公司,UT斯达康和盛大成功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居中引线投资,中国企业要成为国际企业的脚步还要慢上许多。这位低调的风险投资家的眼光,却是来自于自己的创业失败经验…… 5月12日,在软银亚洲投资基金(SAIF,以下称“软银亚洲”)北京总部的办公室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晶生毫不掩饰对软银投资盛大,获得十倍回报的骄傲。 软银亚洲是盛大上市前唯一引入的风险投资,而盛大除了缔造了中国科技首富陈天桥,软银亚洲就是这个神话第一受益者。1月12日,也就是盛大收购新浪19.5%股份的前一周,软银亚洲将所持有的盛大股份转让给合作伙伴思科、软银亚太时,盛大的股价一直在40美元到44美元之间,依此计算,软银投资盛大已经净赚4.2亿美元,相当于34亿人民币。 这桩被喻为“中国IT业最成功的投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押宝盛大,危机中发现陈天桥团队的价值 2002年8月,当时盛大的财务顾问汇丰银行找到黄晶生,介绍陈天桥与他见面谈引入风险投资这件事。“那时,盛人已经找了几十家风险投资商看过,但是都没有谈成。”将近30个月后,黄晶生才娓娓道出当年的来龙去脉。 黄晶生说,软银亚洲刚接触盛大的时候,已经有不少风险投资商和盛大接触过,但都谈不拢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投资机构单项投资额都控制在几百万美元,以分散投资的风险,所以,风险投资商的解决办法是几家联手投资盛大。 但陈天桥很迟疑,因为这是盛大的第一次融资,陈并不想一下子招来好几个风险投资商对盛大的未来指手画脚。不过,眼前的情景是,盛人如果不能成功引入风险投资,将会影响上市进程。 在后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盛大决定和软银单独达成4000万美元的成交价码。当时,可以一子拿出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商的确不多,所以盛大愿意向软银亚洲投怀送抱,至于软银可以毫不怀疑盛大、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原因,则是软银拥有一个涵盖中国、韩国,贯穿亚洲市场的分析团队。 原来,软银亚洲在考虑投资盛大时,盛大正面临与韩国游戏提供商Actoz的版权官司。除了黄晶生,软银亚洲CE0阎焱、中国区合伙人周占雄以及韩国办公事的DomHan,都在第一时间得到软银韩国办公事所提供的韩国游戏产业研究信息。软银团队得出的结论是,盛大即使失去了《传奇》,只要经营团队还在,盛大也会重新运营出下一个“传奇”。于是,就在其他三家与盛大签订框架协议的风险投资商开始观望起来的时候,软银亚洲对盛大的投资却在这一期间基本确定。 黄晶生说:“当时投资盛大确实有很大风险,不过这让我们非常近距离地看清了这家公司、这个团队是怎么调动公司资源来应付危机的。他们半夜开会,我们也在那儿;他们给韩国人起草信函,我们也帮了忙。Actoz和Wemade来谈判,我们也有代表做调停。” 2003年3月,软银亚洲与盛大完成了交易。凭借着此项投资,软银亚洲成为亚洲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风投基金,黄晶生也成就了他在软银的最大贡献。 创业受挫,失败教训成就他另类创业想法 黄晶生现在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之一,但是在十年前,他也是等待风险投资的创业者。回想起来,黄晶生认为,当年他被投资的经历给他现在的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如果没有那段经历后来也不会进入风险投资行业。 1985年时,黄晶生就读的斯坦福是硅谷精神发源地,他也和一批中国留学生凑在一起设想各种创业点子。1993年,毕业后在Gartner Group做市场分析的黄晶生回到大陆看到中国正在兴起寻呼机热潮,就做了一篇无线寻呼的市场报告,认为其中有很多投资机会。 曾经一起策划创业的校友王维嘉看到这份报告找上门来,他们断定,中国的无线市场将开启他们的创业之路。 于是,两个人各出了几千美元,在硅谷创立了美国通用无线公司(Gwcom,以下称美通),产品方向是做汉字双向寻呼,这个产品的定位与现在的手机短信功能类似,通过两个寻呼机完成文字的发送,而不通过话务中心。 美通成立以后,黄晶生就开始与风险投资公司接触,1994年时,美通融资到175万关元,但风险投资商提出要一个有经验的CEO的条件。董事会请来了一个已经成功运作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但是这个CE0对中国市场完全不了解,并且不认同他们把产品定位在中国。这位CEO决定放弃中国市场,与摩托罗拉这样大公司竞争美国市场。 双向汉字寻呼系统本来就是面向大陆的,而放弃中国市场则意味着很多努力都浪费,黄晶生这时选择了离开。美通后来经历了很多次战略调整,现在还依然活跃在中国无线通讯市场上,但是对于黄晶生,第一次创业算是失败了。 然而,至今黄晶生仍然认为,这段创业经历遇到的不顺利经验,对他后来投入风险投资领域也十分有帮助,也改变了他对创业理想的看法。 擦肩而过,意外执掌Gartner亚太区 黄晶生创业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把全副心思都放在公司业务上,几乎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在采访过程中,黄晶生最忘形的时刻不是谈论对盛大的投资,而是在把玩摆在办公桌上的相框,介绍他的太太、一对儿子的时候。 有了当年和风险投资基金打交道经验,黄晶生认为要能找到创业激情、又不必为了事业让家庭牺牲太多的工作,就是风险投资。 黄晶生说:“在我的想象中,风险投资就是这样一种两者兼顾的职业。如果创业是踢足球,那么风险投资家就好像是教练;如果创业是拍电影,那么风险投资家就是制片人。” 这时,他的首要目标是争取到哈佛大学读MBA,因为他接触到的风险投资家大部分来自这里。于是,他找到当年在Gartner工作时的老板,希望她做自己的推荐人。不料,这个老板并不赞成此时已经接近40岁的黄晶生返校读书,反而向他提出了一个邀请:领导Gartner在亚太区的业务。 1996年春天,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和Gartner亚太区市场研究总监的聘书同时送到黄晶生手中。当时Gartner亚太区发展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黄晶生却因此选择了重回Gartner。Gartner刚刚并购了Dataquest公司,却没有顺利做好整合,有1/3员工刚刚自立门户,成为竞争对手。 黄晶生到任几个月后,大部分产品的销售恢复正常,并因此得到了集团总裁颁布的银牌。在随后的工作中,创业中的管理与资本经验,使他顺利为公司完成三次收购和兼并,并且帮助亚太区顺利整合,因为这些成就,他又获得了集团总裁颁布的银牌。此时,黄晶生已经是Gartner这家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级别最高的华人,并且面临着下一步晋升。 1998年1月,黄晶生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在完成了Gartner的挑战之后,风险投资家的理想又重新吸引着他。当年,他以40岁“高龄”进入哈佛。在这届MBA的中国留学生中,邵亦波后来创办了易趣,张蔚成了“对话”、“第一财经”的主持人,而他们当年的年龄分别是25岁和28岁。 曲折入行,返回中国创造风险投资神话 MBA即将毕业的时候,黄晶生当时收到几百个公司的邀请,但是唯独没有风险投资的。打听一下,才知道风险投资这个圈子很封闭,有自己独立的招聘渠道,黄晶生这时有些着急。 这时候,英特尔的风险投资正在进入美通公司,黄晶生作为股东要签署一些文件,也要跟英特尔直接打一些交道。在这个过程中,英特尔正在招聘新人,黄晶生作为被收购者,也被邀请一起去面试。 英特尔当时正打算创立无线通讯投资部门,黄晶生有无线公司创立经验,又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主管经历,正好符合英特尔的要求,于是黄晶生成为英特尔无线投资部门的第一个成员,正式进入了风险投资行业。 在英特尔工作期间,黄晶生最著名的投资案例是UT斯达康,英特尔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投入的5500万美元就翻了一倍。此时,尽管英特尔的投资没有地域限制,但是黄晶生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中国,但他又觉得这样身在美国投资中国,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很难第一时间把握投资机会。 2001年下半年,软银亚洲CE0阎焱找到黄晶生,请他回国主持中国业务。软银亚洲这家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深深地吸引了黄品生,在取得太太和孩子的同意之后,2002年,黄晶生开始了执掌软银亚洲中国业务的日子。 现在,黄晶生的办公室设在北京,但是家安在上海,“因为太太和孩子喜欢生活在上海”。采访黄晶生的那天是星期四,下午5点时,他暂停了采访,与太太在电话里柔声讨论着星期五的晚饭在哪里吃。他说,回忆十年前自己创业的时候,把全部精力投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休过周末,可以陪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也很少,但现在,只要不是工作日,陪伴在家人身边都是最重要的事。 十年,黄晶生终于曲折完成他做一个风险投资家的事业愿望;下一个十年,他还将继续扮演这个角色,但他还同时实现了一个为人夫、为人父的人生愿望! 阅读商业计划书,飞往各地考察项目,这就是黄晶生的主要工作。在发现盛大两年以后,他还能否从这些商业计划书中找到下一个盛大? “下一个盛大未必会由我来发现,但是下一个盛大肯定是存在的。”黄昌生说。他强调,软银亚洲的投资策略一直没有变,一直在投资跟网络有关的公司,因为软银亚洲认为这个市场里面还会成长出更大的公司。 黄晶生的“网络”概念,不只是指互联网,无线网络、有线电视网都属于软银亚洲的投资范围。而黄晶生更进一步指出,中国下一个科技神话很可能就出在能解决三网合一难题的公司。 “比如无线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的结合,最简单的例子是‘开心辞典’这样短信与电视节目的互动,此类产品的出现绝非移动公司和央视赚点短信费那么简单,它完全突破了传统有线电视网的单项传播瓶颈。”黄晶生认为,在3G登陆中国之后,“三网合一”的发展将迎来一次热潮。 把短信与互联网结合,这一发现拯救了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公司,而把三个网络整合一起服务同一人群,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创业家和风险投资已经开始了发掘之路。(来源/《亚洲商业》6月号,作者/暴剑光)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