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彭朝晖:他成就了“世界第一”

2005年7月13日

    
    彭朝晖,赛百诺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公司的始创人,一个回国创业的海归。他是生物化学博士,毕业于国内著名医科大学,曾任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教研室主任、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先后在日本千叶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并曾在美国两家生物制药公司工作。十五年来,一直从事基因治疗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记者想写一个放弃了国外高薪诱惑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国的学者。彭朝晖说那是没有的事,他称自己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圆梦。1997年从美国飞来深圳,他就开始了基因治疗事业的圆梦之旅。
    
    对于企业,有时选择创新,就像决意一场“豪赌”。彭朝晖“第一桶金”的“赌注”压得很大——基因治疗。
    
    制药,意味着什么?赢,盆满钵满;输,一贫如洗。一家投资公司加盟时,彭坦诚相告:此事成败未知,三成成功,七成失败;到一期临床时,彭多了几分把握,说70%成,30%败;到最后胜算变成了80%,如履薄冰的他仍然给投资方“打预防针”:“虽然失败的几率只有20%,但这20%随时能变成100%,过亿投资付之东流。做药的结果不是‘多’和‘少’,而是‘有’和‘无’。”
    
    彭朝晖懂得,风险投资不怕风险,就怕不知道风险。然而,投资方把过亿的资本投给了彭朝晖,却从来没向企业派驻过一个人。
    
    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眼光,不仅对项目,而且对人。当你看到一个一米九的身躯,坐进老款的小本田车;一个可支配上亿元资产的“知本家”,不要司机,不要随从,为事业奔波不停,你就理解投资者为什么放心了。
    
    但彭朝晖清楚,创业也是在冒风险。对世界第一个基因治疗药,无论申报答辩,临床试验,还是生产质控,每一个环节都如急流险滩,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对新药,有人做过统计,在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1000篇文章中,可能只有100篇文章中提及的项目被开发,只有10个进入临床,1到2个最后才能成功。要做一个新药一般要花12年。为此虽为公司的董事长,他却亲自去做临床实验,“因为我首先要知道,它临床安全不安全,有效没有效,我一定要有第一手的资料,有时还到病人家里面去看”。
    
    彭朝晖说,有目标,有勇气,有信念,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
    
    2003年,成功终于变成了100%。
    
    在全世界近100家基因治疗公司、1000余个临床方案中,彭朝晖的“赛百诺”公司研制的“今又生”脱颖而出,拔得头筹。2004年1月,“今又生”领到准字号生产批文,中国基因治疗走上了产业化的进程。
    
    后来,当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创新成果成为基因研究和生物高技术领域新的里程碑时,彭朝晖讲述这些故事的情绪却很平静。就是在默默中,彭朝晖在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竞争中创造了“世界第一”。
    
    “深圳的科技企业家之所以值得尊敬,就在于他们身上的那种敢于冒险的精神、敢于创新的志气、敢于同跨国公司叫板的血性。”深圳科技局副局长周路明分析说,深圳的个性来源于移民城市居民愿意通过冒险和变革来获取高额回报的群体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以及由此建立的行为模式正好适应了高科技创业创新的基本特点。调查显示,深圳九成人有创业欲望。(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刘传书、陈磊、张显峰)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