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杨勃:草根“豆瓣”

2005年8月3日

    
    在采访中,杨勃提到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豆瓣”,另一个就是“草根”。而“草根”是“豆瓣”这一命题立论的文化基础。
    
    那是2000年,杨勃第一次回国创业,他选择在北京参与创办了一家供应链管理软件公司。今年初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杨勃选择了上海。
    
    去年底,杨勃决定离开自己参与创业的一家物流供应链软件公司。他是这家软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公司的业务订单不算少,但是“环境不成熟”、“公司不赚钱”。在离开上一家公司的那段日子里,杨勃住在北京朝阳门附近的豆瓣胡同。每天,他早出晚归,提着笔记本电脑到豆瓣胡同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上班”,关于豆瓣网的名称以及豆瓣网的基本设想,都和北京朝阳门附近豆瓣胡同有关。
    
    6月的一个下午,第一次见到杨勃的时候,豆瓣网上线刚刚3个月。但是这个“名字怪怪的”网站已经以“Web 2.0”的名义,在业内“小圈子”被热烈讨论。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甚至连公司都没有注册,采访就在杨勃住所附近的徐家汇美罗城二楼的星巴克咖啡店进行。
    
    踢踏着一双沙滩凉鞋,杨勃倒确实是以“草根”形象出现在星巴克咖啡店的。在采访中,杨勃提到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豆瓣”,另一个就是“草根”。而“草根”是“豆瓣”这一命题立论的文化基础。
    
    以草根立论的豆瓣网,到7月底,注册用户已接近万名,日访问量近20万,而且每一天注册用户都在加速增长。杨勃说:“洪波(Blog作家,Web 2.0评论人)第一次评价豆瓣网的时候,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过千了,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做市场推广,全是靠口耳相传。”
    
    以图书评论和电影评论为主题的豆瓣网之所以能被“口耳相传”,杨勃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豆瓣网在技术上具有Web 2.0互动性强的特点,在文化上具有草根性的特征。每个注册用户都拥有自己的空间,Tag和类似于Wiki等技术不仅让用户有了更好的体验,而且降低了网站的运营成本。每个注册用户,不管你是刚学会上网的三尺小童,还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学阀,都可以将你的观点公诸于众;可在线添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对豆瓣网上的每一篇书评或影评,拥有且仅拥有一次投票机会……。
    
    原先书评和影评都把持在少部分媒体和专家手中。出版机构和书商会出于营销目的炮制大量书评抛向读者。“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把话语权交还给草根读者。”杨勃说。这位西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国外读了博士学位。他的专业是物理,研究的方向是统计模型。他认为自己的专长在于:搭建统计模型,运用数据挖掘的手段对海量用户提供的芜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萃取出最纯真的结论,这个纯真的结论是评论家无法提供的。对统计方法的掌握也被杨勃认为是豆瓣网的核心优势。
    
    从现在的豆瓣网看,杨勃做的更像是一项造福于读者的公益事业。既然是创业,怎么赚钱?“长远看,我们最终要做的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是兴趣爱好。”杨勃说。至于怎么赚钱,杨勃的说法和Web 2.0时期其他创业者基本一致—“我们是要赚钱的,但是现在并不是很着急,现在先培养用户。”
    
    到目前为止,豆瓣网的主要支出是域名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和人员费用。包括提供“天使投资”的人在内,豆瓣网现在仅有4个人,其中只有杨勃一个人是全职的,所以人员费用也很有限,用杨勃的话说:“Web 2.0技术创造出的都是‘轻型公司’,用户增长到成百上千万,公司也只需要十来个人。”
    
    目前,豆瓣网已经有了一些固定收入,其中就有来自与当当网和卓越网的合作,用户通过豆瓣网订购了当当网和卓越网的书,当当网和卓越网都会与豆瓣网进行利润分成。
    
    但是无论是创始人自己,还是风险投资商,都不希望做一个“小而完美的生意”。用户在增长,服务器要增加,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是早晚需要的,天使投资很快会花完,找资金,是杨勃没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于最终的商业模式,杨勃说虽然细节还不清晰,但大的方向是确定的。他相信,只要在自己的书和电影生意中形成了价值,赚钱,是早晚的事情。(来源/《信息周刊》)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