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忠:“周转”知识终圆航天梦
经历了20多年的求学生涯之后,湖南人杨世忠最终走进了商场。近7年的从商经历,“还算顺利”。他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在资金短缺时,果断低价卖掉自己的研究成果;当看到一个有前景的项目时,又不惜一切代价上马。 杨世忠在办公室穿得很随意,休闲短袖衬衣、休闲裤外加一双休闲皮凉鞋。“不是特殊场合,我都穿得很休闲”。 今年36岁的杨世忠,是航天量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杨世忠的名片上有两个头衔,“博士”在前,“总裁”在后。他也更愿意大家称他“杨博士”。 “读了20多年书,我不否认自己多少有点文化人情结,更愿意别人认为我是个文化人,而不仅仅是商人。”但他强调,自己对商人绝没有任何偏见,“自己现在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 在他看来,“博士”的称呼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做起事来不会很拘束。 首战商海陷资本困境 1998年6月,杨世忠博士毕业,随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适普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着手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三维可视地理信息系统(GIS)”转化成资本。他觉得这个能将传统的二维平面变成直观的三维立体的技术肯定能赚钱。 创立公司时,手上除了技术一无所有。虽然正如他自己所预料,技术很先进,用过的单位都觉得很好,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开拓更大的市场,公司的业务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公司开办一年多,只找到了10多个客户,前途一片茫然。 贱卖技术获得重生 在适普空间的业务已止步不前时,当时公司的小股东——适普软件公司频频向其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购买其技术。 由于对方给出的价钱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杨世忠心中极不情愿。但“当自己的经济实力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时候,就没有资格与人讨价还价。”1999年11月,他咬着牙将技术转让给了适普软件,当上了该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此时,距离他自己的公司开业才一年半。 如今,好几年过去了,他粗略估计,当年的GIS为适普软件至少创造了几千万元的收益。 杨世忠没有后悔,他说将技术出让给适普软件,自己也在从“知本”向“资本”的转化中走了一条捷径。在适普软件做高级副总裁的时间,他学到了很多经营管理之道,“真正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向商人的转化”。 杨世忠估计,如果当年没有将技术转让给适普软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苦撑一段时间后“死”掉;另一个是,运气很好,一段时间之后,真把生意给做大了。“但运气显然不可靠”。 二次创业“意外”成功 1997年至1998年间,杨世忠多次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学习位置服务系统技术(LBS)。在这期间,他与后来的事业——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位置服务系统已经风靡日本、欧洲等国,而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公司。杨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2001年杨世忠离开了适普软件,并召集了业内专家刘博士、朱博士以及一个投资者,共同创立了正太数码科技公司,开始从事LBS的研究。 公司刚起步时,虽然具有相当成熟的技术,但因在业内没有名气,始终不能在最初的梦想——航天上有所作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司的技术被大量运用到民用设施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杨世忠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他们竟然在汽车和手机定位系统上做成了“专家”,目前已经成为很多知名汽车和通信企业的合作商。 联姻“巨人”圆航天梦 2003年7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中国专门从事卫星制造的上市公司——中国天地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合作企业时,经多方考察最终选中“正太”并投入2000万元,成立了现在的航天量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05年6月30日,该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分类及格式”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了评审委员会的审查,正式成为“航天行业标准”,填补了中国在卫星运用软件和技术服务上的空白。“我们的技术被确定为标准之后,其他的企业要用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收取不菲的知识产权费。当然,被确定为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技术的认可”。 杨世忠的建议 不少有研究成果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合适的时机都会选择下海。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正确认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是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多么值钱,一定要卖出好价钱,二是不要一味单干,不少知识分子一味守着自己的研究成果,阻碍了创业。 赚钱时就别想着做学问,做了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之后,就要一心一意想着怎样为企业赚钱,为职工或者股东谋利。在赚钱的时候就不要想着还要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或者获取什么样的“功名”。(来源/武汉晨报,作者/刘飞超、张黎)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