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李建勋:圆梦于“地球的两端”

2005年8月19日

    
    从2001年底回国办公司,到2003年开始盈利,李建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畅游商海,在大洋两端飞来飞去,这让他觉得很充实。
    
    李建勋,江苏人,生于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理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哲学硕士及生化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现任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科院武汉分院研究生院教授,美国伊利洛伊州立大学终身(副)教授。
    
    初三考上武大“三级跳”完成学业
    
    1978年,初三刚刚读了一半的李建勋参加当时的高考预考,竟然通过了,被录到武汉大学,本来是报考化学系,但却被“抓”到生物系——当时生物工程是边缘科学。当时他只有16岁,班上最大的同学25岁。
    
    武大四年,只要修满120学分就可毕业,但他修了180学分。
    
    在大学即将毕业之际,他和另外一位同学报考了当时生物学科最高学府——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当时的同学和老师惊呼:“你们俩疯了,这是你们能去的地方?!”
    
    没想到,他还真考上了!生化所毕业后自己联系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生化博士学位。出国时怀揣100美元。当时的奖学金是每年6000美元,日子过得非常紧张,不久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获得了研究助理的职位,一年可以拿到13000美元,生计问题解决了。
    
    其后,李建勋在洛克菲勒大学做了四年的博士后,并于1997年成为伊利洛伊州立大学副教授。
    
    2000年,李建勋获得伊利洛伊州立大学终身(副)教授资格,在学术上前后共获得约200万美元的各种科研基金。一家人都已获得绿卡,在美国过着稳定优裕的生活。
    
    携“锅”带“米”回国创业
    
    1995年起,李建勋就想通过走学术道路来为国效力,开始接受国内一些学术机构的邀请,回国做报告、讲学,并通过自己的关系,从协作单位招收很多博士后到美国学习、工作。
    
    但一次一位国内教授说:“你们这些海归,一次往返机票钱就够我们研究所运作几个月呢。”“确实,我们以这种方式回来无疑是和国内那些辛苦工作的科学家争抢有限的科研基金。”他感叹地说,“而且,我们这样飞来飞去,在人才培养上确实有弊端”。
    
    全盘考虑之后,他决定将科研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国内培养一批人才,实现这个愿望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开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通过调研,他发现,当时国内学术科研机构对抗体(抗体是指在对抗原做出反应和中和时产生的血液蛋白。是在对疾病的反应中产生的,能帮助机体抵抗特殊疾病。可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很大,但几乎都是自己培植或从国外进口,成本极高。于是,他和几个合伙人开始策划成立公司,制定产品的生产及营销计划。
    
    就这样,他带着技术和资金回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技术是‘锅’,资金是‘米’,我是携‘锅’带‘米’回来的”。
    
    做“树人”的百年公司
    
    刚回国那阵,李建勋对材料市场不熟,租个车大热天在三镇转。一些国内没有的试剂,他只得从国外进口。
    
    而最困难的还是缺“人”。常人看来该公司的员工素质很高,有本科生、硕士生,还有博士。可李建勋认为学校教育并不能代替职业教育,刚出校门的学生最大的毛病是眼高手低。一次,用于溶解培养抗体用胶的水槽漏水了,致使工作流程延长了2个多小时。“这在国外公司或科研机构里是不可思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交流,仅仅把工作当作工作,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公司内部每两周举办一次“及时交流会”的制度出台了。每周五下午,新老员工坐在一起交流心得。此外,每周四还有新员工学习成果展示会。
    
    订单生产“一本万利”
    
    抗体生产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他产品是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而抗体生产则是一次生产,多次销售。例如某种抗体一次最低生产量是100毫升,而客户需求可能只有20微升(1毫升为1000微升),剩下的就可以冷冻起来再销售,从而实现一次生产多次销售,极大地摊薄成本。
    
    公司现在已有员工38人,销售额达1000万元,客户达3万多户,长期客户1700多户。大部分的产品出口美国,现在正开拓欧洲市场,生产订单已排到今年底。
    
    如今的李建勋,每月仍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飞来飞去,在讲学和经商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管理之道:没有“题目”的面试
    
    李建勋的头衔是总裁,但公司的员工都爱喊他李老师,因他“好为人师”。
    
    在他的公司里,每逢有新员工到来,他会在每月一次的回国时间中抽出半天时间,为他们讲课,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讲做人的道理。
    
    李建勋认为,在他的公司里,男女平等、年龄平等、学历平等,做事最关键。从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可以看出他的潜力。
    
    他讲述了一个面试故事,一次招募新员工,有两位面试者来得很早,穿戴也很整齐,在接待室里等待面试。旁边两位工作人员正为搭建一个试验台忙得不可开交,两位面试者正襟危坐,一言不发。等到面试时,工作人员通知说,面试已经结束了。两人大惑不解,忙问缘故,被告知,刚才就是面试。
    
    李建勋总结道,在这样一个平常时候都没有做事的主动性,何能奢望在公司有重大变故时把责任交给他们?
    
    寄语海归:创业要“创”中国需要的东西
    
    采访中聊起现在有很多海归找不到工作,李建勋认为源头还是在海归自己身上,“有些人出国完全是为了镀金,出去转一圈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回来是要做大事情的,结果小事看不上,实事干不来,最后成为‘海待’”。
    
    他说,回国创业关键在一个“创”字,不是创你自己没有的东西,而是创中国所缺少或没有的东西,创一种能够为国家和同胞带来利益的东西,回国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杀出去,为同胞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来源/武汉晨报)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