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成少勇:36岁任汇丰银行高级副总裁

2005年9月2日

    
    9年拼下两本科三硕士学位
    
    1988年-1993年,获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双学士学位。
    
    1993年-1995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
    
    1995年-1997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系统工程、MBA双硕士学位。
    
    在清华7年、美国2年共9年的求学生涯里,成少勇共拼下两个本科学位、3个硕士学位,而这些学位按常规依次读下来至少需十几年。
    
    成少勇坦言,清华里各地高考状元云集,美国也没有推崇状元的习惯,他头顶状元的光环早就日渐褪色,但状元作为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性荣誉,还是给了他一笔享用至今的财富:总是自信满满,学习能力出众,进入任何一个陌生领域都有不惧怕的勇气。
    
    谈及中美教育差异,成少勇深有感触:“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确实能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超群能力,这种能力直到我在美国留学、现在参加工作都能用上。但这种训练侧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在中国的学校里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他打趣说,要是重新选择一次,他一定不在学校学习上花这么多时间,而是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发展一下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然后早点出来工作。
    
    “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到的并不多,更多的能力包括职业素养、为人处世需要在工作中学习,但良好的教育能锻炼好的学习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两次放弃读博
    
    1988年,成少勇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可进入专业学习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工程。大三时,高校涌起一股学商热潮,成少勇开始修企业管理双学位。
    
    1993年,因成绩名列年级前三名,连年获一等奖学金,成少勇获得汽车工程专业的免试直博机会;与此同时,他也凭借在第二学位上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清华经管学院读研。他选择了后者。两年后,他从经管学院硕士毕业时,再次放弃了读博的机会。
    
    “考得好与学得好是两码事,学得好与感兴趣也是两码事,我发现我的兴趣在金融而不是工程,所以果断放弃了第一次读博的机会。”成少勇说。
    
    留美两年获两硕士学位
    
    1995年成少勇硕士毕业,他同时获得了5所美国名校的全额奖学金。加利福尼亚的阳光、海滩吸引他选择了南加州大学。他以系统工程专业被录取,进校后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和管理学背景,又被MBA录取。
    
    刚到美国时,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让成少勇很不适应。每月1000多美元的全奖,他和同学合租一套两室一厅就花去了一半,剩下的只够他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每周还要做20小时助教,给低年级学生改作业、答疑。
    
    成少勇最终顺利完成了美国的硕士学业,两个专业的课程几乎都拿A,两年获得两个硕士学位。毕业时,他得到了南加州大学一年一度的“国际学生成就奖”,该校有近一万名外籍学生,每年能获此殊荣的不超过20人。
    
    转战香港金融界
    
    MBA毕业实习阶段,成少勇竞聘上一家美国塑料模特厂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位,工厂规模不大。3个月后,因工作出色,他临走时拿到了1万美元。“那还是我第一次拿这么多钱呢,挺自豪的”。
    
    1997年硕士毕业后,成少勇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第一资本银行。进入社会后,他开始观察“人”。为什么美国小伙子和我年纪差不多就能挣下几十万家产?他在心底一次次问自己。他发现,中美顶尖优秀人才的智商水平差别并不大,但美国充满激情的创业文化和注重培训的环境,让年轻人很快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并取得事业成功。经过系统培训后,成少勇上手很快,原来觉得稍有欠缺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迅速得到发展。
    
    2002年,成少勇被猎头相中,来到家庭银行,不久,该行被英国最大的商业储蓄银行汇丰银行收购。2004年11月,成少勇选择到香港发展,现任香港汇丰银行亚太总部风险管理部高级副总裁。(来源/武汉晨报)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