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隽:在一次次冒险放弃中主动选择
从翟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次次放弃,也看到了一次次的选择。看到了一个把一种可能变成多种可能的人,但最根本的是,他将多种可能变成了一种可能,并将这一种可能变成现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翟隽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的性格内因。 翟隽今年37岁,少壮、睿智、儒雅,符合我们心目中儒商的形象。 翟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在事业成功的背后,他同样享受着家庭幸福的天伦,这应该更能印证我们的看法吧! 翟隽,山西太原人,投资银行家,现任德意志环球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部主管。目前担任山西省政协委员及北京市青联委员。翟隽于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曾任北大第十七届学生会副主席。于199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梅铎大学,1996年获取了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资格。他曾就业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施罗德国际商人银行、以及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美国高盛公司等著名投资银行。 少壮 空白,就意味着年轻,在采访翟隽之前,我也试图想通过互联网这个工具来找到些资料,但结果几乎是空白。 年轻,就意味着冲动,在翟隽的人生档案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许多步骤都充满了一种冒险的决然,让许多人觉得他有点凶猛。 冲动,则意味着进取。在慢慢的了解中,我们发现翟隽这个年轻的投资银行家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力,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他的人生多了不少的跳越性节拍。 在放弃中主动选择 从翟隽的求学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次次放弃,看到了一个把一种可能变成多种可能的人,但最根本的是,他将多种可能变成了一种可能,并将这一种可能变成现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翟隽在未来走上投资银行家之路的性格内因。 翟隽,山西太原人,1987年从太原五中考入北京大学,当年能考入北大那也是让人羡慕的。而这是他放弃了保送到南开大学的名额,坚持参加高考的结果。翟隽是不愿意走别人安排好的道路的。 上了北大,在这个精英聚集的中国最高文科学府里,翟隽的道路似乎再一次被别人安排,他选择的是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北大学生会的副主席。将来要么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要么是一位优秀的政府官员。这两个角色在当时或者现在都是很不错的职业,但翟隽再次选择了放弃。 1990年,大四,翟隽放弃了北大的学籍远走澳洲,这次的决定更出乎人们的意料。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情的原由,翟隽是这样解释的:“1989年,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空谈志向,空有热情都不足以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一个国家的建设需要真抓实干的人,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需要能和世界接轨的人。” 当时,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外技术和资金的大量引进,让许多中国人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出国深造也成为一个潮流,只不过翟隽不是跟从,而是前驱。 到了澳大利亚的梅铎大学后,翟隽唯一的冲动就是学习。语言的障碍、异国的陌生,也曾让他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是翟隽在没有选择之前是不会放弃的,尤其是他曾经认为正确的选择。翟隽成了这所大学一个勤奋的苦读者,利用一切时间,利用一切机会解决语言问题、汲取知识源泉。三年里,他顺利拿到财会和金融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并连续两年两次被评为最优秀学生。 在出走后寻找归路 翟隽总喜欢尝试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年轻人也总想往外走。他的理解是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模式对于开放的中国是必需要借鉴的,而要借鉴首先要深入到他们的内部去了解和实践。因此在最初的工作阶段,他把目光投向了外面。但在他的心里则始终只有一个目的——回来。 学业完成之后,翟隽又面临着选择,定居国外?回归祖国?当国际金融资本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国内的许多业务还处在摸索阶段。翟隽选择了香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大都市自然有她许多先进的东西,而更主要的是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向心力在增加,而香港中西融合的特点更加符合翟隽对于未来的设想。 1993年,他到了香港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国内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在此,他接触到了大量的国内企业,也从中不断加深了内地企业上市运作的了解。同时,他继续学习,三年后拿到了“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资格,完成了一次新的跳跃。 1997年,认识张红力,成为他加入投资银行的催化剂。后来,张红力成为翟隽的最佳搭档,直到现在。他进入施罗德国际商人银行,开始了他的投资银行职业生涯。这是一家有着犹太人背景的英国投资银行,资金和实力都不是很大,在对投资银行的业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之后,为了选择更大的平台,他把目光定在美资银行上。 一年半后,他到了雷曼兄弟,张红力到了高盛。这是他们一次短暂的分离,因为一年后,高盛争取到了“中国石油”海外上市项目,翟隽被挖到了高盛。从1997年7月到2000年4月,翟隽一直在操作这个项目,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碌而充实,期间,他的家也搬到了北京。这已经预示着翟隽要回家了。 2001年6月,翟隽离开了事业向上的高盛,加入了才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德意志银行。德意志银行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很多方面的业务,在世界上实力名列前茅,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是一个“零”。翟隽的此次选择依然出乎人们的预料,在谈到其中原因时,他说:“到德意志银行主要考虑它的综合实力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吸引我的根本是他的空白点,因为空白正是生命的生长点。” 翟隽完成了回归的历程,它把全部心思放到了德意志银行业务在中国的拓展,从最初的3个人,连一台彩喷打印机都没有到如今,德意志银行成为一个拥有数十个不同专业背景和优势的优秀团队。依靠这个团队的努力,德意志银行在财务顾问、股票承销、房地产金融、资产证券、网上银行等业务上都取得全面的突破,一举跻身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三甲行列。前不久德意志银行操作的神华项目凭230亿港元募资额,创下2005年全球最大IPO(首次公开募股)的神话。 在翟隽的职业生涯中,角色的转换只是一种形式,不变的是他作为一个寻找到海归之路的人在完成了和世界的接轨之后,顺利地完成了和中国的接轨。翟隽目前是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部主管,成为一个年轻的投资银行家。 未来仍然在选择 可能谈到这里,有人又会认为翟隽将作为一个优秀的投资银行家而存在,但可能你又错了。翟隽竟然说投资银行业不是他的终身职业。 翟隽在谈到自己当年离开北大的选择时,虽然依旧表现的无怨无悔,但从他略显舒缓的语气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丝的遗憾;“当年没有拿到北大的毕业证,确实有些遗憾,如果有机会,我会重回北大把它拿下的。”在太原,在曾经怀着梦想走进北大的故土,参加新晋商联合会成立庆典的翟隽说完后脸上露出一种向往的神情。 其实在翟隽心里,大学时代那个为国效力,叱咤风云的政治梦想并没有随着他在海外闯荡和回国后的从商事业成功后有太多的消磨。他说他并不是想简简单单地做个官,而是希望通过从政更能够接近“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人”的梦想。他的理解是:政治的影响力要比其它方式更能达到让国家和人民进步的高度。 当然,他说也可以通过进入实业领域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做一个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企业家。不过到底选择哪一条路,翟隽现在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可能和他处事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在他没有最终决定的时候,他不可能给你一个答案。但一旦决定了,那个答案就是未来的唯一可能。 因为他还很年轻,而年轻就意味着机遇,就意味着多种可能。翟隽的义无反顾是建立在一种执着和理性之上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他的未来不是梦。 儒商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儒商的定义是“文化+商人”的话,那么新一代华商中的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甚至相当多的企业家是留过学、受过洋教育的海归。翟隽是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的。但在翟隽身上,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可以用“新儒商”套用的素质。作为一个从晋商文化积淀的古老土地上走出去的年轻一代商人,他睿智、儒雅、有担当,而在海外的学习和外资公司的工作则使翟隽更加懂得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在许多细节上都能体现他的绅士风度。 一个冷静的思索者 新一代儒商也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他们身上呈现出过多的“机会主义”特征,似乎个个都是战略家,但是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不规范的商业环境、快速变化的市场趋势以及技术产品,让新儒商们又多了一些浮躁心理,“冷静型”的人物似乎不多。翟隽属于后者。 翟隽是一个具有敏锐判断力和缜密的思维,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的那种人。在1997年到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阶段,正是凭着这些优点,使得他的职业生涯一路走高。包括他在公司选择以及业务开展上都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人寿海外上市项目中,当许多银行在得到消息后迅速进攻的时候,翟隽却在和他的团队默默地用一个月的时间做着外围的工作,把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做出了详尽的项目计划。再前往应战,自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德意志银行争取到了做一家主承销商的重要位置。 一个热情的回报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儒商,他们已经超越了前贤的思辨。心怀天下不再区分显达与否。而是用一种人文的关怀去影响这个世界的情感。 翟隽目前有山西政协委员和北京青联委员等社会职务。通过这个身份,他也在实践着影响更多人的心愿。作为一个山西人,他时刻关注着山西的经济发展,在采访中,他多次重复着一句话:就是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他曾几次来山西考察煤电项目的资本运作事宜,他希望通过他而让山西的经济得到发展的资金和动力。 翟隽离开太原后,我通过电话要来一份去年的介绍他的杂志,才发现在那个SARS肆虐的日子里,翟隽奔走呼吁,联络港澳政协委员募集了100万元的现金和100万元的物资支援给了他的家乡。他说,这仅仅是为了回报。翟隽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是没有提及这件事情的。 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回报的意义,那应该是他匡济天下的理想吧! 一个温和的交流者 新晋商联合会成立庆典的日程非常紧张,翟隽是在结束山西省代省长于幼军与晋商代表的座谈后,接受《新晋商》的专访的。他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辛苦了!”,他起身示意可以开始前,始终在等待我们的落座。 采访过程中,房间有些热,他脸上有隐约的汗珠,但始终带着笑。在摄影记者拍照时,他总要问一下:“这样可以吗?” 气氛变得不再像某些采访那样紧张,我和他就拉开了家常。翟隽从他上学讲到了现在,其间几次抽烟,照例会问:“可以吗?”不停有电话打进来,他把铃声调成了震动。 采访结束时,已经接近十点,翟隽依然起身送我们出来,依然是;“你们辛苦了!” 他的温文尔雅,在他的工作中就是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战斗的法宝。翟隽是一个做事充满激情的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人,他总是主动伸手和别人接近,因此他的周围总是没有火药味,尽管他每天在被称为“战场”的商场从事着你来我往的商战。 有人结合时代特征,概括出6条儒商治商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金钱观;“善抓机遇,科学决策”的经营观;“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发展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观;“以人为本,协调人际”的管理观;“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营销观。 我们在翟隽身上还能加上不少:心怀国家、情系民众、珍视荣誉、自强不息等等。这应该是一个新儒商的状态。(来源/《新晋商》,作者/郝志明,本文有删节)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