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鲜于景华:“三国”生活方式

2005年10月14日

    
    用中国的传统方式来交际,用法国的气质来生活,用美国的理性来工作。三个国家的经历,三个国家的文化影响了他。
    
    最近,华美泛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在厦门的IT业界可谓是气势正旺:首先,作为外资企业代表首批进驻软件园二期;接着,在“九·八投洽会”上与美国贸易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个3000万美元的项目;后来,与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个公司的领军人物是拥有法美双重国籍的华人鲜于景华。
    
    人生:从起点回到起点
    
    初次看到鲜于景华这个名字,以为是外籍或者少数民族的名字。他告诉我,其实他是正统的中原汉族人。他说,鲜于的来历是这样的:商纣王有个叔叔被封在箕,称为箕子。箕子不愿做周武王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他出生在武汉,后来去法国留学。1986年,他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他说,原来学的专业都是材料科学,在博士毕业之前就获得了去法国最大公司、《财富》全球20强之一——法国Total(道达尔)公司工作的机会。在两年的研发生涯之后,开始进入另外一个行业——市场管理,他负责道达尔公司一个年销售收入在1亿美元产品的全球市场。
    
    按在一个世界大公司做一个中上层的管理者,是一个让许多人都羡慕不已的工作。但是,去了美国加州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法国的事业和生活,移居到美国加州。
    
    他说,美国社会开放的文明、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以及科技实力深深吸引着他。而加州,又是被称为是“未来世界的实验室”,是创业者的天堂和乐园。于是,他在加州定居、工作。
    
    然而,加州的阳光并没有让他停住自己的脚步,他从中国出发,又回到了中国,他说,这个终点已经不是当初的起点,而是螺旋式的另外一个点。
    
    事业:在厦门延续加州梦
    
    在加州大学就读MBA期间,鲜于景华和现华美泛亚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剑等10个华人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这个团队提出的“国际贸易流程自动化软体”商业计划,荣获美国尔湾加州大学商业计划比赛第一名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商业计划比赛的第二名。
    
    能够同时赢得两校比赛优胜的第一个华人学生团队,这是相当罕见的。鲜于景华说,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也是在于这个商业构想的确是很不错的。
    
    他说,当时之所以提出该商业计划,国际贸易已经是世界趋势,中美之间的国际贸易额日益增长,但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务非常缺乏自动化的管理。在毕业后,这个团队就将该构想付诸实现,致力于研制开发一整套国际贸易流程自动化的软件,这就成了今天“厦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ASP平台”的原型。
    
    之所以选择回国,他是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知识拥有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而厦门的阳光、海滩、棕榈以及天空吸引了他的目光,当然还有厦门国际贸易的实力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他说,“厦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ASP平台”这个系统,将拓展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实现高效、快速、准确、安全和低成本的国际贸易任务。
    
    当然,所有这一却都是为了他的一个终极梦想——在两三年之内,实现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生活:三国演义
    
    喜欢油画,喜欢印象派,所以去了法国很多印象派画家的故乡;喜欢古典音乐,甚至到了听到某段乐曲就能知道是谁的作品,是哪一段,指挥是谁;喜欢文学,特别钟爱法国文学,熟读法国名家作品,熏陶了法国的贵族气息……
    
    不止这些,在法国时,他兴趣于击剑、骑马;在美国,喜欢上了开飞机、攀岩和划船;而现在,单身一人在厦门,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公司的业务之上。(来源/厦门晚报,作者/赖洪平)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