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创业者驰骋武汉光谷“大舞台”

2005年8月9日

    
    美籍华人夏磊博士带着新技术,最近在武汉光谷开办公司,他做出这个决定只花了6个月。他说,光谷环境好,创业氛围浓,在这里开创新事业,天时、地利、人和。
    
    武汉东湖高新区曾诞生国内首个企业孵化器。而今,在全国高新区内,光谷已建成面积最大的创业平台,吸引越来越多像夏磊这样的创业者。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专业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已具备品牌号召力,总孵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多家。不同的创业者在光谷都可找到适宜的“舞台”。
    
    700多名留学人员前来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创业,累计已有320余家企业运营,注册资本达9.8亿元。今年至今,又有48家留学人员参与创业的企业注册。
    
    光谷创业街去年完成7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14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已收尾,并启动了三期工程建设。华科大、武大等大学周边,贴近技术创新源头,大学孵化器已成气候,孵化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在孵企业231家。大学科技园内,孵化大楼和标准厂房耸立,孵化面积达5.5万平方米。
    
    光谷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节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摸索出“四级跳”模式:第一级,校园孕育新技术产业化的种子;第二级,进校园周边的大学科技园孵化区;第三级,孵化较为成熟的企业加入大学科技园产业区进行规模化发展;第四级,企业进入高新区大规模发展。
    
    李德仁院士的创业之路,是光谷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而中国的研究和应用刚刚开始。那时留学回国不久的李德仁博士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国家出口人才,引进软件,武装别人。如果这种局面不改变,不仅信息安全难于保障,而且也意味着主动放弃高新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李德仁院士先后创办的4家高科技企业,都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武汉吉奥公司主要产品“吉奥之星”占据的市场份额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名列第一。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唐良智说:“建设光谷,我们肩负着持续创新和充分发展的使命,创业平台体系的建设完善,使之有了发力的基础。”
    
    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成长为光谷引人瞩目的产业新军,去年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7.8亿元,上缴税收46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800多个。(来源/长江日报,作者/王作晖、李宏、肖辉)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