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海归企业“中星微”:彻底走出无芯之痛

2005年8月29日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是信息产业的尖端技术。而自主创新的勇气与决心却是一直想报国的海外归国创业学子的拳拳之心。
    
    午后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人们都在周末难得的时光里尽情地放松,街心公园里满是野餐、休闲的人们,在道路旁边的一张长凳上,三个年轻人却眉头紧锁。他们就是邓中翰、张辉、杨晓东,三个刚从美国回来创业的年轻人。从1998年决定回来创业,1999年10月1日中星微电子成立,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决定公司未来的产品研发走向,他们却始终达不成一致意见。
    
    时光回朔到1998年。那年的某天,邓中翰、张辉、杨晓东三个人有机会聚集在一起,站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海边,三位年轻人意气风发,希望回国创造一番事业。而此时,中国政府也希望实现芯片的自给自足,大力发展芯片产业,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强劲地“造芯”运动。在政策的大环境下,三位年轻人创业的想法得到大力支持,1999年10月1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下的中星微电子成立了。作为定位在芯片设计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尖端技术芯片设计制造业中,中星将哪作为突破口,显得尤为关键。
    
    较为有利的因素是从政策层面,政府大力扶持芯片产业,也希望中星能专注于计算机CPU设计,因为中国迫切希望发展出能与国外技术领先厂商相抗衡的CPU,以此强化中国在PC产业的发言权,国产芯片也可以从中收益。
    
    多年在美国的生活,特别是同芯片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接触,却使得邓中翰、张辉、杨晓东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看到的是多媒体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从设计简单的电脑摄像头处理芯片入手,启动和承担政府的“星光中国芯工程”。更关键的是,选择更专注的芯片设计,这给了中星更大的胜算和把握。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是信息产业的尖端技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如何能于短短几年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呢?芯片技术在几年前早已几分天下:美国攻占了通用电脑芯片领域,韩国攻占了存储器芯片领域……如步其后尘,恐怕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独领风骚。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邓中翰、张辉、杨晓东三人的目光独到敏锐却又高度一致,在已经被各国占领相对优势的芯片产业中,他们注意到,当时的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全球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而且,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摄像头、手机、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等都离不开这项技术。“数字多媒体芯片是中国芯片产业快速腾飞的绝佳突破口。”邓中翰作出这样的判断。
    
    说做就做,邓中翰他们把自己对产业的理解和看法和政府层面作了交流,最后决定从设计简单的电脑摄像头处理芯片入手,启动和承担了政府的“星光中国芯工程”。
    
    今天,中星微电子已经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取得全球电脑摄像头图像处理器40%以上市占率,为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桶金”之后,该公司又开始掘金于手机多媒体的应用需求市场。中星依靠脚踏实地,走出了无芯之痛。(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