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归来在豫创业:成长与困惑
从2002年之后,河南迎来一个留学人员归国的高峰期,每年有近300名留学人员学成归来,其中一部分人投入到创业的热潮中。这些海归人员生存现状如何?他们的创业经历对后来者有什么启示? 王复明:12年成就领头人 郑州市文化路上一间堆满书籍杂志的办公室里,王复明一天内要不停地完成三个身份的转换: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州丹纳特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 9月22日上午10时多,在王复明的办公室里,学院的工作人员拿着单据等待他签字;电话的另一端,远在湖南的求助电话打到他这里。 48岁的王复明是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的博士后,1993年回国,主持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高等级公路无损伤检测与CAE技术”。这项技术是在不开挖道路的情况下,对道路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王复明把这项检测技术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个过程,王复明用了12年。12年前,手中握有技术的王复明一心想回国发展,但“跑了一年多,一分钱也没跑到”,心力交瘁的王复明为此住了两回医院。 1994年,王复明自筹100多万元资金开始启动项目。但当他去新修的高速公路上做检测时,遭到冷眼相待,“当时免费进行检测,也没人同意。”王复明说,“我无偿给别人做了五年的检测,争取他们对新技术的支持。”这期间,王复明自己开着检测车,带着两个助手,随身携带面包和一壶水,在公路上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直到1999年,濮阳的一个施工方实在感觉过意不去,给了5万元劳务费,王复明自此才走上了发展路。“这期间,我幸运地得到国家两个科技基金的支持,否则无论如何也坚持不到现在。” 2005年7月28日,王复明又将国外“高密度聚合物注浆技术”引进国内,解决了公路维修中破路的难题,在公路修建、养护、改造上实现重大突破。 虽然经历了创业的艰苦,王复明没有抱怨。他认为,这是留学人员必须走的一段路程。 “高速公路的问题不仅是防止腐败,还要加大新技术运用。”王复明说,“目前国内很多公路还在沿用老办法检测、维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3500名海归人员创业河南 王复明的创业经历是河南留学归国人员的一个缩影。据河南省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主任李群成介绍,从1980年开始,河南出国留学人员可以统计到的数字在3万人左右,归国人员约3500人;从2002年之后,留学人员回国达到一个高峰,每年有200人至300人。 “这些人的价值难以用金钱来衡量。”李群成说,留学生研究的方向涵盖了新材料、化学、生物、农业新技术、医疗新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不少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空白。 回到河南的留学归国人员中,有一半以上出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归国后他们大多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成为各学科或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另外一批留学生则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他们创办的企业,大多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大,一旦壮大后能大大带动产业升级。 在河南,留学归国人员创业“扎堆”在两个创业园,分别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两者相加,有近90家海归人员创办的企业入驻。 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冯鑫介绍说,创业园起到孵化、示范和产业化的功能,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在这里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还能得到一定的资金扶持。 时至今日,海归人员办起一家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创新一个领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王复明的带领下,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形成国外公路高新检测技术在中国的集成基地。 海归创业者的酸甜苦辣 9月23日下午,赵民和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签订了入园协议。赵是剑桥大学化工博士,毕业后移居新加坡,曾任联合利华亚太区技术总监。1997年,河南籍的赵民在郑州创办了达润化学制品(河南)有限公司,但业务一直无大起色。 去年,看到河南食品工业市场的巨大潜力,赵民亲自回来打理公司业务。因他掌握食品工业清洗和消毒方面的领先技术,赵民成了双汇、思念等食品业巨头的座上宾。 回国创业一年,赵民体会到创业的酸甜苦辣,河南巨大的市场让赵民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但有些小企业的“欠账”做法让他很是头疼。 “为了把欠款要回来,现在我也学会了吃饭、应酬。”赵民苦笑着说。 最让赵民不解的是“理念”的差别。“河南是食品工业大省,我把食品工业的质量控制作为食品产业链的配套来做,以质量来推动食品业的进步,但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我的工作不太重视。”赵民说。 不过,双汇、思念等食品业巨头已接受了赵民的食品质量价值观。 9月23日,赵民和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签订合同,他要把公司从市内迁到创业园内。园区提供了办公用房,赵民在这里享受到被保护的感觉。 赵民坚持了下来,同样位于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常阳(郑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玉付走了。刘玉付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国家实验室物质材料研究机构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年2月,刘玉付在创业园注册了常阳(郑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将日本最新室内空气净化高科技产品——纳米光触媒引进,同时还自主研发生产高效复合空气污染净化液产品。 “干了几个月,刘博士总感觉无法适应国内的市场环境,上个月回日本去了。”该公司总经理王钰清说。刘玉付是河南人,一心想在国内做点事,但公司新产品刚推出,上海、广东等地的仿冒产品就出来了,让他很是无奈。 创业园的小环境让留学生们赞不绝口,但一出创业园,就被打倒了。郑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冯鑫说:“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国外,一些海归们不懂得怎么和有关职能部门打交道,这些我们还可以帮助,但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就要靠自己了。” 何时走出“避风港” 创业园体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以至不少企业平时感觉不到创业园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创业园外的环境,仍不太适宜这些中小企业的成长,所以海归创业者才会“寄居”在这个人造的“避风港”。 几乎所有的海归人员在抱怨之后都表示,他们将坚持下来。这基于一个信心的判断:国内的创业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达润化学制品(河南)有限公司的赵民说,政府应建立一个专业分工平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样创业园的孵化器功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赵民举例说,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大多是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需用太多的办公用地,创业园如果能提供“小而精”的用房,楼下生产、楼上办公住宿,这样将最大化节约成本,减轻创业初期的负担。 郑州思普瑞科贸有限公司的李锴去年底从加拿大留学回来,今年创办了该公司。“我办个卫生许可证,等了很长时间才拿到,政策是不是可以再灵活一点!”李锴说。 河南大昌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祖昌说,他们公司的技术骨干是两位留学生,想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但程序太复杂了。 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冯鑫说:“只要有机会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园区会积极替企业争取,但名额有限,很多企业一直也申请不上,就没了积极性。” 在河南乃至国内,留学人员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资金,由于留学人员初创业,很难获得银行的垂青。常阳(郑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钰清说,如果有个“留学人员中小型科技创业基金”就好了。 不少海归人员坦言,国内风险投资刚刚起步,应该加快发展步伐,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这将吸引一大批拥有技术的留学人员投身到创业的热潮中。 也许,当创业园与非创业园界限消失的那一天,当留学生归国创业不再需要政策扶持的那一天,可能恰恰是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最高峰,今天的困惑在那时也就会烟消云散。(来源/河南日报,作者/陈辉)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