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台湾新竹工业园何以迅速崛起?

2005年9月5日

    
    新竹科学园被公认为亚洲三个主要科学园区(另两个为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新竹科学园区不仅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而且台湾当今10大企业当中有7家来自新竹,成为全球唯一成功翻版硅谷的科学园。
    
    硅谷亚洲版 “三角合作”吸引海归人员
    
    台湾在对美国的硅谷、马萨诸塞州18国道以及日本的筑波等三个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后,最终选定了硅谷模式。美国曾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认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有4个与教育体系无关的原因,即: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的硅谷精神;创新得到足够的奖励;风险资本机制使高科技新公司得以脱颖而出;政府基本不干预,使企业家可以放开手脚。按照硅谷模式发展起来的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从硅谷学到和得到了不少经验。
    
    新竹工业园是按照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管下的“三角合作”模式所发展起来的。当时,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也是硅谷模式的创始人之一)建议:新竹科技园应该吸引移居美国的台湾工程师回去创业,就像硅谷曾经从东海岸吸引工程师一样。台湾当局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邀请一批工程师和科学家回台湾参观,并为他们此行提供费用,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做法相当成功,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由从美国回来的科技人员开办的。
    
    成长四部曲 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
    
    但新竹园区又不同于美国“硅谷”,有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引进-消化-出口的发展模式。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由台湾岛内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台湾岛内资源匮乏,科技基础相当薄弱,资金不足,难以进行自主技术开发,必须靠引进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本岛的经济。我们可把新竹园区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大规模基建、制定优惠政策阶段
    
    本阶段从筹划建园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这一时期活动的主体是台湾当局,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当局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以吸引园区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投资设厂。新竹工业园区管理局在对申请进入公司的审查内容包括:必须适合园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战略,招募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使用先进设备,无污染等。而对于符合这些审查标准,并批推进入园区的企业,当局都可以给予财政和税收上的优惠,如:园区内公司可以申请加入有当局设立的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或其它风险资本投资,当局投资比重最高可达49%等。
    
    2、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本阶段直到1990年左右民间资本开始大量介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在1990年以前,园区的研发总经费基本上处于一个数量少、增长慢的时期。少量的研发活动也主要由当局支持的科研院所承担。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他们在东南亚的生产或销售据点。
    
    由于园区的技术外溢,园区附近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也逐步增多。新竹地区原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照明设备业、玻璃业、陶瓷业、纺织业和化学材料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布局基本上都跟当地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微电子关联产业集中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区域制造业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力,其它工业部门几乎无一幸免地面临衰退。
    
    3、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新竹园区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开发建设,园区创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局支持的部分研发项目也在园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时,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当局不再是惟一先进技术资源的代理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如1986年,外资占园区实收资本的比例为30%左右,而到1996年外资的比例仅为10%左右。跨国公司在台策略也较先前有明显的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与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与资金也开始输出国外,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4、力图研发活动为主的阶段
    
    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园区基础资源已不敷使用,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也相应地不断提高。为了解决土地瓶颈,高科技园区开始向新竹园区外部扩张。同时,台湾当局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台湾当局力图通过南北两个核心园区的建设,使台湾成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科技岛。(来源/苏州日报)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