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投资创业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者的沃土

2005年9月21日

    
    华声报讯:据安徽日报报道,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冲岗荒地,今天,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在这里崛起。这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富裕繁荣的创业者的沃土。
    
    活力篇
    
    从荒地到现代化新城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用的是外力激活,高起点、大手笔。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到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招商,使开发区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中心的集聚地。已累计引进项目486个,合同总投资额32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49个,实际利用外资9.6亿美元,引进了日立、三菱、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5个。
    
    致力于实践办区宗旨,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截至2004年全区累计实现GDP3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58%,累计实现工业产值900亿元,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利税58亿元,税收收入31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国家级开发区先进行列,综合投资环境跻身49个国家级开发区第11位,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财富篇
    
    开发区要发展,必须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来创业、发展,打造财富型开发区,使开发区成为资本增值的沃土,企业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工业项目区域,每平方公里的平均年产值可达到60-80亿元。
    
    为切实帮助投资者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营造亲商、安商、便商、利商的良好投资环境,打造资本竞相积聚的投资洼地,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工作,高科技工业园区、住宅产业化园区、各大支柱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配套园区、出口加工区、会展商业配套区、大学城配套服务区、城市社区等板块的规划建设有序合理,保证开发区持续协调地发展。按照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做好厂房代建、标准厂房出租,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促进项目投资早日收益。管委会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还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负责人分别重点联系2-3家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定期走访所联系的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开发区的生产基地,我们看到,成片成片的一排排大跨度的现代化厂房,驰名中外的企业集聚其中。江淮汽车、安凯客车、日立挖掘机、合力叉车为代表的汽车与工程机械产业;海尔电器、华凌电器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联合利华、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华泰食品、统一食品为代表的食品产业等在这里长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企业巨头,这些产业的产值占全区的90%。海尔、佳通轮胎、江淮汽车、联合利华等重点企业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产值分别达到60亿、50亿、50亿和30亿元。联合利华股份、华凌电器、国通管业、中亚科技等新投产企业发展迅速。神林电子、东海橡塑等一批配套企业建成投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4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例由2003年的40%提高到55%,标志着科技进步对全区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绿色篇
    
    和不少开发区有所不同的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大工业的同时,更是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使创业者在这里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他们从两个方面入手,培育“绿色环境”和“绿色心情”。一是从硬件入手,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其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建成道路162公里,水、电、气、暖管网密布,全面建设开发区热电厂、污水处理厂、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成片成片的公共绿地7000亩。积极发展现代商业、服务业,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初步形成,会展、大学城、明珠广场、“两湖”旅游度假区、徽园等服务配套、游乐设施发展迅速,常住及流动人口近20万人。二是从软件入手,坚持少而精的管理机构和高效、快捷、优质的管理,理顺管委会的各项管理职能,使管理规范、归位,提高办事效率,一切以“服务纳税人、服务企业”为指导思想,强化优质、高效、廉洁的服务,创新开发区的外部形象,使生态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今年,开发区行政管理和服务通过ISO9001和ISO14001认证,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标准迈入国际化标准。
    
    平安篇
    
    从今年6月开始至2007年12月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全面建设“平安开发区”工作。目标是:通过全面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努力实现社会政治全面稳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经济运行健康有序、公共安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稳定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平安开发区”活动列入区工委、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工委书记担任组长,落实责任制,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区形成一个点线面相连结,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配合,功能齐全、网络完善、运行有效、防控有力的“立体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防范、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确保达到“平安开发区”标准,全面实现建设“平安开发区”目标。凡年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出现问题的,一律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出现问题的社区、单位,不得参评各项先进。
    
    和谐篇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构建和谐开发区,把失地农民成功地转变为市民的不少做法,均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开发区从社区建设入手,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安置房面积130万平方米,安置农民11000户,安置就业6039人,就业率达到70%。实施失地农民五项保障制度政策,即“供养补助、失业补助、教育补助、养老保险补助、医疗保障”,实现了失地农民的“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祖居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700元,提高到2004年的5642元。去年初,全区33067名祖居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组建了四大新型社区,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职责分明、优势互补的社会管理格局。
    
    今年8月初顺利完成了全区“撤村建区”工作,新成立21个小区委员会。在此之前,去年,开发区已出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自2004年2月19日起,截至今年8月,已办理享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助的人员共有29557人次,累计发放金额6574万元,解除了他们失地后的生活忧虑。
    
    现在,由外来户和祖居居民共同组成的这个和谐的新城区,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开发区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0所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文化、卫生、警务和司法进社区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使全区文明建设跃上了新的高度。
    
    大事记
    
    1993年4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2000年2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1年至今,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投资环境综合评价连续四年居中西部十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首。
    
    创业精神: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
    
    办区宗旨: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
    
    行政框架: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
    

 

公共页右边
 
·中国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不可或缺 (10-14)
·世界银行将对中国近200个城市进行排名 (10-14)
·联合国开始推广中国青年就业模式 (10-14)
·周小川:鼓励内需是减少顺差最佳途径 (10-14)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规则时代 (10-14)
 
 
·巴拿马华侨积极捐资北京奥运会游泳馆 (10-12)
·葡萄牙侨团捐资125万共建北京奥运场馆 (10-11)
·湖州市侨资企业商会举行第二次会员大会 (10-9)
·泰国侨商李昌钝捐资20万建海师图书馆 (10-9)
·浙江乐清市举办侨属企业安全员培训会 (10-9)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tz@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