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中部崛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王青云
2005年8月8日 湖北武汉
1.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落实好“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引自温家宝: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命题的提出 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共六个省。 ——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 ——2003年人口3.6万人,占全国的28.1% ——2000年和2004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占全国合计数的比重分别为20.36%和19.66%,4年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8789元/人(2004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5%。 目前,中部城市化水平比全国约低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态势与问题: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相对地位明显下降 ——2003年,中部六省的GDP是1978年的35倍。 ——1978年中部地区GDP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3%,2003年该比例下降到33.37%。 ——1978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9%,比东部地区差209元;2003年,相当于东部的44.35%,比东部地区差9090元。 近几年以来,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2000-2003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速分别为13.29%、10.53%和11.89%,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慢2.76和1.36个百分点。 “三农”问题十分突出 ——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集中区 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的31.2%,2003年中部地区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5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现有扶贫工作重点县151个,占全国的25.5%。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2%。 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转移的压力大。 中部地区的优势: 中部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武汉:九省通衢 自然、人文和科教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煤炭资源 铁矿资源、有色金属 水资源 文化资源:人类历史的发源地 基础教育:高考分数高 高等教育:大学林立 产业门类齐全,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形成竞争优势 农业: 工业: 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地位举足轻重 “湖广熟,天下足” 中部地区农产品占全国的比重 粮:30.6% 棉:35.0% 油:41.0% 肉类总产量:28.8% 二产总体情况 ——2003年,中部地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16.87:46.88:36.25 ——全国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62:52.29:33.09。 ——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产比重偏大,二产比重偏小,表明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总体水平。 能源、原材料、机械、汽车、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有优势 能源:山西、湖北、河南、安徽 原材料:钢铁、有色、石化、玻璃 机械汽车:每个省都有较好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 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 森林覆盖率高:江西全国第一 3.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 ——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引自温家宝:《政府要作报告》2004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