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中国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从郑和的家乡、启航之处至他曾经踏足的南洋地区,掀起了一片郑和热。在马来半岛,如果要追寻郑和的足迹,就非到古城马六甲不可。马来西亚历史从马六甲开始,马六甲王朝曾经辉煌一时,郑和7次下西洋,据说其中有6次到过马六甲,这应该不出奇。
马六甲城内有一座三保山,一座宝山亭和一口三保井,不多不少都和郑和有关。
三保山是市中心的绿肺
三保山是目前海外华人最大的墓山,坐落于市中心,占地26公顷。说是墓山,却又同时是游客观光的景点及古城人跑步健身之处,人鬼同乐,相信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特别而热闹的墓山。
三保山最早的历史,与中国人有关。15世纪明朝汉丽宝公主远嫁到马六甲,马六甲的苏丹满速沙(1458-1477)将她和500名随从安置在此山中。郑和抵达时,曾经在此山驻扎,随从之中有人去世,就埋在这座山上,由此看来,郑和曾在600年前登过此山,而山中的墓碑,可追溯至明朝。
除了历史意义,三保山也是马六甲市中心的一座绿肺,占地虽广,却不算太高。上世纪80年代当地华社发起美化三保山运动,今日看到成果。登山路铺上易于攀爬的梯阶和扶手,沿路绿草如茵,枝叶扶疏,还立着不少古城名胜的缩影如红屋、大钟楼和海上花船舰等,足见其心思。顶峰是一大片空地,向着海峡的那一边,可以遥望似个孕妇横躺在海中央、充满神秘传说的五屿岛,另一边则是汇集了不少美味小吃的三保井路。
三保山麓便是宝山亭和三保井。三保井也称为汉丽宝井,当初马六甲苏丹为汉丽宝公主而掘。曾经驻扎于三保山的郑和及他的随从们,肯定也汲用过这里的井水。据说井水从来不曾干涸,凡喝过井水的人,将会重访马六甲。如果传说可信,未曾不为郑和6次来到马六甲加上一个美丽的注脚。
葡萄牙人占领期间,马来勇士为了抗敌,曾在井中下毒,如今井水已不适合饮用。古井犹在,但盖上了重重的铁网,游客们转而投银角许愿。庙内供有茶水,此水非彼水,但美丽的传说依旧吸引了不少人要上一杯茶水,应许下一次重临。
宝山亭据说是为纪念郑和而建。旅游指南指出,传说有一回郑和的船舰在前来马六甲时遇上风暴,几乎翻船,幸而一尾“宝山鱼”出现拯救,力撑船身,全船人才幸免于难。
亭内张贴的说明也许比较可信,道出宝山亭是马六甲青云亭第八任甲必丹蔡士章在1795年创建,供人们在清明节到墓山拜祭先人之后休息之用,同时也是祭祀无主孤魂的祭坛。
宝山亭是个道教庙宇,主座供奉大伯公。当地华社原想供奉郑和,但因郑和是回教徒,当地政府及宗教局不赞成把郑和当偶像膜拜,因此郑和无法被摆上神台。不过,左侧天井处有一座小型的郑和石像,头戴官帽,手握长剑,披肩飘起,似是迎风而立,威风凛凛。
别错过郑和文物纪念馆
要进一步了解郑和的事迹,不可不到新设立的郑和文物纪念馆。纪念馆于今年1月开幕,附属于升旗山下红屋区的博物馆之内。纪念馆的规模并不大,藏有郑和画像、仿造船舰、陶瓷餐具、文史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并且大都附有中文说明。
千万不要错过竖立在馆旁的郑和大石像。石像造型和宝山亭内的小石像一模一样,但放大了好几倍,所以更显威风。
说起这尊大石像,还有一段“沧桑”的经历。早在13年前,当地一个华团向中国福建定造石像,孰知石像运抵马六甲后,未能如愿竖立于三保山,令“郑和”过去十多年间一直困在铁笼,闲置于当地一家汽水厂的空地上,直到今年初才有个稳当的栖身之处。虽然如此,当地许多华社领袖还是希望这尊石像最终能够立于三保山之岭。
离红屋区几尺之遥,正是曾经繁华忙碌的马六甲河口。滔滔河水从不间断地流向马六甲海峡,遥想当年,郑和在这里日看风云夜观星辰,率领300艘船队和万名官兵巡戈登岸。如今,昔日雄风恍恍惚惚地在河面荡漾,千帆过尽,只剩几点船桅。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阿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