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如何避免“海待”?
2001年,吴倩从上海大学毕业后申请留学欧洲一所商科学院,2004年年初回国后,却一直找不到与她理想职位薪金水平接近的满意工作。几个月过去了,24岁的她从“海归”成了“海待”。 的确,这些渴望用高投入换来高回报的“海归”未被中国人才市场全部接纳,出现了许多“海待”甚至是“海待干”,导致留学价值得不到体现。专家提醒,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千万别把“洋文凭”跟个人增值挂钩,而“海待”们则要摆正心态,先谋位置再求薪金。 留学与找好工作没直接联系 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大部分留学生的初衷。而那些拿了“洋文凭”的“海归”,在一些更重视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眼里,不过是走了一条从国内学校到国外学校的道路,依旧缺乏工作经验。专家告诫一些对回国工作期望值很高的留学生们,不要期望仅仅留学一回就能找到好工作。 专家认为,洋学历的确能够帮助很多学生提高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机会。好工作还需要工作经验、个人素养、个人经历等多种重要因素。“不要把洋文凭看得特别高,用它来作为谋求职位和年薪的惟一砝码。” 工作要积累核心竞争力 如何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呢? 职业规划专家认为,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最主要的是积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由四个方面构成: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或者叫心理素质。 如果曾经有工作经历,而且绩效还不错,再出国拿文凭就能锦上添花。以技能为主体的能力要求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但未来将过渡到以经验为主体的要求当中,求职者如果兼具国内、国外工作背景,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海待”需先谋职位再求薪金 正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等核心竞争力,使许多学成回国的“海归”成了工作不理想或干脆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先谋取职位再要求薪金水平是最佳的选择。 职业规划专家把一个人的人生机会成本,大致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1岁以前,以获取知识为主线;第二个阶段是21岁到26岁,以走进社会积累业务知识、建立人际关系为主要任务;第三个阶段是26岁到30岁,在这个时期可以出业绩,选择更大的做事平台,并取得一定的回报;第四个阶段是35岁到40岁,需要拥有权力、金钱和地位,并创造价值。 一个留学生,如果23岁出国学习28岁回国的话,已经进入了要求回报的阶段,但由于没有经历走进社会积累经验的时期,自然需要从头再来,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最好的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因此专家建议,“海待”首先要从个人潜力上了解职业方向、了解个性特点适合在什么环境下发展,适合与什么样的人一起发展。第二,了解所学习的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如何,找准职业定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增进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做事,学习处理信息。”“小海待”可以先谋求一个职业,在工作中积累核心竞争力,然后发挥自己出国留学潜在的能力,逐步调节薪金水平。(来源/《上海星期三》,作者/思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