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决定留学人员回国?(一)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缘何成问题 留学人员回国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至少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之际,大批在海外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响应祖国感召,回国参与建设时。 据说,当时许多在国际上已负盛名的海外中国科学家,在举家回国时,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子女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子女们大多因出生在国外,有的根本就不会汉语,更别说能适应当时国内比较低的生活条件了。 但子女教育制约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和关注这一问题,准确地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在80年代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已有了一定学业和事业基础的那批人,大多在国外已“拖家带口”。 他们一方面受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的影响和政府的大力感召,对回国发展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对已“安居乐业”生活现状的取舍,特别是面临着下一代正处培养成长期的问题,究竟是让他们在国外接受教育,还是让他们回国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教育模式有着深刻印象和深厚感情的留学人员家长们而言,这确实是个艰难的选择。 正像国内的家长们一样,在选择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时,留学人员照样会顾及子女教育,而且一般也会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来保证子女的教育不受影响。 其实,并不完全是只是留学人员想回国了,才面临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扰。如前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相对稳定,随着他们的子女逐渐长大,即使是不考虑回国,他们也面临着究竟让孩子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在哪儿受教育更好的问题。 一位在加拿大已“安居乐业”的留学人员说,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子女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与加拿大可以说很不一样。中国人讲“子不孝,父之过。”打打孩子,骂骂孩子无可非议。中国人小时候,谁家没有根“警世棍”,做了坏事,说了谎话,父母就劈头盖脸打过来。中国孩子甚至认为,父母打他屁股只要不是“家庭暴力”,就是教育他,是应该的。可在加拿大你试试,你要拿根棍子,你儿子肯定也会拿起棍子跟你斗。他疑惑地说,像他们这样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的家长,在国外教育孩子时,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 他说,大家都知道西方社会倡导的所谓人权是“无孔不入”的。中国人教育子女的那种“人权”,或叫做教育权,是不完全被西方社会认可的。但在西方,不懂事的孩子享受的人权待遇却很高。他们有不听从父母的权利,有不愿意学习的权利,不做功课的权利。在中国“望子成龙”,给孩子加钉加铆很光荣。在加拿大,对不起,如果孩子听话算你幸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向他们的老师报怨,那麻烦可能就会来了。 比如说,中国有“岳母刺字”的美好传说,可在国外背上的“刀痕血字”可能就是岳飞妈妈侵犯儿子人权“滔天大罪”的有力罪证。一位留学生朋友因教育孩子而打了他屁股,老师打来电话说发现孩子屁股上有被打的痕迹,问是怎么回事?多亏“听话”的孩子一直坚持是自己摔的,才化“灾”为吉。 这位留学人员提醒道,在加拿大子女教育决不可掉以轻心。他说,如何把祖宗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后代在西方社会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显然,这位留学人员谈及的问题,已不是狭隘的学校教育和书本教育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有更多的留学人员,想把他们在国内的子女接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却在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国外的子女接受中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国外的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方兴未艾。 我们再来看看来自于日本的情况。让孩子中日文双通,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在日本的中国留学人员家长的心愿。近年来,日本的中文教室里坐满了在日本出生而愿意学习中文的孩子。 一位在日本的留学人员说,孩子接受不到中文教育一直是她的心病。她每天晚上7点和孩子一起坐下,看着对中文只限于简单会话的儿子日益进步,她难掩心中喜悦。而那些为了更快提高孩子汉语水平的留学人员,则不惜花巨资将孩子放在国内上学,自己“双飞”,并在日本购买日语练习册回去,在课余教孩子日语。他们说,两边跑,只为孩子们既不能丢了日语,更不能弃了中文。 和国内的中国家长们一样,在日本的留学人员还为子女们安排了各种课余学习。钢琴、英语、绘画、游泳等活动,占据了不少孩子的课余时间。京都的小云帆上3年级了,每天晚上由母亲教授两个小时国内小学教材的内容;静冈的小玉从3岁起学习芭蕾舞,目标是国际性的舞蹈演员;跟随父母从北京来的小勇,在日本某私立中学期末考试时名列第一;效“孟母三迁”,一位已在日本大学担任讲师的留学人员为孩子考名校而搬迁……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人员为子女教育所花的心思,是不是让你感到很“亲切”,觉得和国内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说有些人想回国发展总觉得子女教育影响着自己的抉择的话,那么也有人因迫切想让孩子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不得不作出回国发展的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想像得到,无论是因想回国发展而担心子女回国不能接受很好教育的留学人员,还是因想让子女回国接受教育而要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因为他们的子女都因缺乏对中国教育足够适应的信心,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样一个问题,这便是,希望政府能很好地针对他们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为感召他们回国创业,为他们的子女回国教育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关照。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呼吁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声音”从此大起来,有些是直接的,更多的是间接的。无论驻外教育处(组),还是留学人员,无论希望召唤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领导人和政府部门,还是想着要接纳留学人员工作和创业的部门和地区,大家对此似乎没有异议。特别是迫切企盼更多优秀留学人员来创业的地方,他们会说,人之常情啊,人家回来发展,既然你指望他来踏实做事,协助人家解决一下子女教育问题并不过分吧!这也是改善工作和创业环境的一个部分呀! 在一堆去年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的材料中可以发现,凡属国外教育处(组)报回来的有关留学人员问题的文件,几乎众口一词地提到了要解决好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也正是基于这种众人呼吁的背景,早在2000年初,就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像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教育部的通知后,纷纷予以转发,有的省市还专门针对本地区情况制定了“具体操作办法”。这些通知和文件,我们在此不一一列举,但其中的要点,就是确属各地急需的留学人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条件较好的中小学。一些省市还明确规定留学人员子女在参加高考录取时,可降低多少分录取,可以说是对留学人员子女给尽关怀。 在这样一种政府行为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留学回国人员,将子女送进了他们一直渴望却进不了的好小学好中学,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受这些措施的鼓舞,带着子女回国了! 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海淀园,则开建立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之先河,早在教育部此举出台之前的1999年,他们就投资清华附小和附中,与两校共建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已在海淀园成功创业的留学人员,在园区有了此举之后,更加放心地在这里创业和发展。2002年9月,由海外留学人员投资并创办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又为创业中关村的留学人员的子女提供了一个新的、也许更“符合国际惯例”的去处,它也是留学人员中关村创业的一种新尝试。 当然,既然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那么多的人在呼吁和关注,事情也就远不是发了一个“意见”就能完全解决得了的,且不说每个留学人员及其子女个体是“一人一面”,也别说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千差万别”,单是那些共性的问题就足够留学人员及其子女、教育部门、教师等与之有关者忙乎甚至“头疼”得了。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女士,抢在美国小学开学前,急匆匆地带着她的一对儿女又赶回了加州。她说:“我从来没想到过,孩子在国内上学会遇到这么多麻烦。”她说,她们一家从美国回上海后,安置7岁半的儿子的就学问题,成了一件最困难的事。 进第一个重点小学的一年级上了还不到一个星期,老师就严厉地提出:“他肯定不行,你明天必须把他带走!” 经熟人介绍,她又把儿子带进了一家区重点,校长挑剔地迅速发问:“32+32等于多少?”“64。”“64+64呢?” 儿子刚犹豫了一下,就遭到一句不耐烦的追问:“你懂不懂中文呀?怎么那么慢!”这位女士只得陪笑,让他试试吧!旁听可不可以?学费赞助费我都照付! 一个月后,班主任又不耐烦了:“上课手脚不停,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回答问题也很慢,还是让他去读幼儿园吧。” 从加拿大回国创业的两位博士,将妻子儿女都带回国内。他们各有两个和一个孩子在四川绵阳的一所学校读书。这所学校还是绵阳为海外回国人员子女特意建立的。 但是,孩子上学后,他们发现,首先这所学校教师的外语能力满足他们的孩子有较大差距。无论从语言上还是教学方式上,孩子都感到很不适应。由于孩子不适应国内教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给家庭带来了阴影。 从微软研究院回国的一位留学人员在北京上班时,则总要惦记在家中无所事事的儿子。回国后,他煞费苦心地给12岁的儿子挑了一所“贵族学校”,那里,是留学人员子女云集的地方。学生们说英语、学美国的教材、外教授课……环境俨然跟国外一样。这位先生“展望”:孩子一旦自立,就把他送回美国读大学。 可到了暑假,问题来了。学校地处北京郊区,同学的家相距遥远,孩子们又都不太会中文,很少走动。结果,儿子只能每天在家看国外电视、DVD,上网和美国朋友聊天,过着跟他年龄不相符的闭塞生活。 另一位女儿只有5岁的留学人员,则是女儿是在加拿大上了半年幼儿园后回国的,“我送她去幼儿园,第一天她很高兴地去了。第二天就哭,不想去。第三天,手拉着我的车门,死活不进去。” 女儿讲出的理由,吓了他一大跳:老师在教室里骂别的孩子,把那个同学骂哭了。女儿还说,这个老师骂人的时候,是怀里抱着她骂的。结果,下课以后,女儿想和别的小朋友玩,小朋友不再和她玩。女儿也就不再愿意去幼儿园了。 坦诚地说,如果你深入每个从国外带回孩子到国内上学的留学人员家庭,少有人对子女教育问题十分满意。同样,如果你深入了解每个尚在海外子女也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留学人员家庭,他们也不无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无奈。再有,如果你仔细听听国内有关人士对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意见,不同利益群体的人鲜有一致的意见,尽管大家都认为应该重视并解决,但现代社会的市场概念和公平意识,已使得他们很难异口同声地说要给予留学人员子女以特殊照顾。尽管我们注意到有些地区有些学校专门为留学人员子女入学及教育开了“小灶”,但在当前国内的教育目标衡量下,也很难让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不计任务和名利,来专门针对留学人员子女“对症下药”,并且有满意的结果。(来源/神州学人,作者/徐妍,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