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子女决定留学人员回国?(三)

2005年2月28日 9:41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在上述有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的种种现象、问题以及分歧和争论之后,我们不妨通过进一步分析,做出一些思考。
    
    子女教育问题“身不由己”?
    
    提出这样的反问可能很得罪人。正如前文所述,每一个有子女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个问题。有人是子女尚小,正好让其回国从零教育开始;有人是子女已成人,已经或正在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子女教育正处于关键阶段。
    
    无论子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受教育阶段,留学人员要在这期间选择改变工作或创业的国度,而且和子女已适应的语言文化传统相差甚远,考虑子女教育的衔接问题,于情于法都是无可厚非的。子女教育问题是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子女教育问题“身不由己”并不过分。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认识、把握和处理这一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不惟因你要回国创业才有的问题,因此此前自己就该有过一个设想和计划;即使你此前没想过这一问题,当你想回国发展时,面临这一问题,既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甚至夸大为就是因为子女教育问题无法很好解决,所以暂时不能回国;更不要面对问题因噎废食,因为总还有解决的办法。更忌讳的是,以此为由,一味把中国教育“抨击”得一无是处,并对国家和地方在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措施还是一百个不满意,认为国家给他们回国发展提供的保障条件还不够好。
    
    怎样做才能满足你的要求?
    
    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可以说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足够中国特色的。多少年来,从房子、职称到子女、配偶的户口迁移和工作安置,再到今日的创业园、创业基金和“中国绿卡”,可以说,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中央政府牵头,地方政府和各用人单位极尽自己之能事,一直在致力营造一个较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
    
    而妥善解决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恐怕也是政府想留学人员之所想,急留学人员之所急,而及时推出的一项“挠痒痒”的措施。当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还有限、更多的孩子即使在家庭有经济承受力、也无法完全上自己想上的好学校时,各级政府的一纸文件,就让我们的留学人员因再一次优于国内同类,而可能让自己的子女也优先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
    
    尽管这样的做法还有不同的反响甚至还有待商榷,但部分留学人员对此依然不满意。我们不排除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可能不够积极,或有些走形变样,但那不是政策本身造成的;有些政策因为不配套,留学人员去享受时可能会碰钉子,但那是即使“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也可以解决的。
    
    回顾这些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方面所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再联想到已与世界同轨发展的中国的市场环境,留学人员其实应该对国家所采取的做法相当满意了。
    
    当然,政府不但不会推卸责任,而且会继续完善旧政策,推出新举措。国家领导人在接见留学人员讲话时或就有关留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都多次强调要解决好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解决这一问题。在教育部制定的近年留学工作规划中,加大留学回国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仍居其中。教育部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成立的“回国办”,也把此列为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职责。教育部国际司有关负责人也一再强调这一问题,并着手推出一些新的举措。
    
    再造新的“抱大的一代”?
    
    对于回国接受教育的留学人员子女,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对症下药,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家长和社会,采取了不少特殊办法。当年接受中国模式教育,以令人羡慕的身份出国留学并取得成功的留学人员,在他们及他们的子女皆因这“海外”背景而拥有让国内同龄人“望其项背”的优越感后,如今他们要回国发展,他们的子女要回国接受教育,适可而止的针对性措施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处处为他们开绿灯,处处予以特殊照顾,势必造成真正的有海外背景的新的“抱大的一代”!
    
    试想他们必须通过照顾才能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一部分人日长月久还会生疏他们原先所熟悉的国外教育模式,真是这样,就是他们被照顾到一直在国内读大学读好大学,那么从长远来看,无论在中国或国外,这批一直被照顾的人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力。
    
    教育界人士、国内孩子的家长以及部分留学人员家长,对此可谓忧心忡忡!而且,当这样的有海外背景的子女随着留学人员的越来越多而日益增长时,当这批人“形成气候”时,将难免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为着子女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留学人员家长们可谓责任重大。
    
    其实,无论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让自己的子女既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注重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使孩子回到国内时既有外语的优势,也能很快跟上国内的教学进度,甚至因其外语的优势而领先的例子,并不鲜见。
    
    记者熟知的一位留学人员,由于其女儿在国外时没有放松对汉语的学习(当然也没有过分加重她的学习负担,孩子也没有感到很“痛苦”),当她随着妈妈一起回国时,她很快就能跟上国内的教学进度,并很快因自己曾在国外的优势而迅速在班上和学校领先。这位子女还用中英文对照出版了一本书,介绍自己在国外学习时的见闻和感受。
    
    “直通车”的感觉真的很好吗?
    
    为了子女教育,留学人员费尽心机。我们注意到,当国际上都在拼命学汉语学中国文化的时候,饱受中国文化熏陶并深受中国文化之益的留学人员,为了孩子回国所学能与国外接轨,直接将孩子送进了国内大多以让孩子将来出国留学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一些专以吸引留学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也日益生意兴隆。
    
    这些学校大多宣称自己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与国外几近一致,孩子们在这儿度过愉快的几年后,将能顺利直接进入国外的著名学府,当然学费也是高昂的。
    
    这就好比免税区一样,孩子在那里完全还是国外那一套,几乎不与中国“接轨”。但可怜的是,孩子们并没有被限制出入自由,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国土,随时都要面对中国的土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们,他们也不可能永远被关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
    
    也就是说,父母回国发展,自己也是中国血脉,本该正好利用这机会大补中国课,使自己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那几年很好地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但孩子们却恰恰被限制了这方面的可能,从而让他们失去了最好的学习和掌握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机会,并使他们至少不完全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显然,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不利。
    
    试想,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里,一个中国人不能融进中国文化,不能适应中国的教育,而是选择“私立学校”、“国际学校”这样的“世外桃源”暂避一时,你学习和努力的动机会在哪里?也不知他们的父母当年是怎样在异国学习和掌握异国语言,并能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
    
    当然,我们这里无意贬低国际学校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说这些国际学校就一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都没有。面临此种尴尬,国际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使那些在国外长大的留学人员子女能更全面地了解和领略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外教育的反差究竟有多大?
    
    在讨论留学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大家不经意间总要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教育体制如何落后、教学方式如何落伍、教育内容如何不适应孩子之类,并因此总要“掷地有声”地反问:中国教育何时才能与国际教育接轨?
    
    且不说这样提问的人究竟对国外的教育知道多少,对中国的教育又了解多少!其实任何一国的教育模式,首先是与该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与该国国民基本特点相匹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甚至长处,不存在绝对的孰优孰劣的问题。
    
    这些年中国加强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还是挺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大力气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其根本目的是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东西,吸收和借鉴世界教育体制中更好的东西,改进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不足的部分。其实,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已在学习我国教育体制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更好的东西。
    
    我们不能说留学人员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是完全个性化的问题,它确实从另外一个侧面强化了中外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差异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差异而等待差异彻底解决后再受教育,我们更不能指望通过一个政策一套教材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的改革就能实现。这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基础教育要牢靠也罢,素质教育要加强也罢,教育不可能是纯快乐而没有痛苦的。
    
    也就是说,留学人员不能只说外国教育是快乐的,而中国教育则是痛苦的。这种观点如果在其子女观念中根深蒂固,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自己对子女的教育。
    
    留学人员到底该怎么办?
    
    子女教育是每个留学人员家庭的大事,在此,我们试着为你提供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不管孩子出身于哪儿,在哪国成长,打小就一定别忘了对其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育,当然前提是别让其“累”着了,更不要违反所在国法律。必要时,上当地中文学校,或送回国强化中文教育或加强中国文化感性体验,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你想回国发展时,或因怕子女受不到正宗中国教育而因此回国时,你要对自己拥有中国血脉的子女抱有充分的信心,并决心让他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即使受点委屈和挫折也没什么可怕的,孩子不会让你失望。
    
    千万要记住,其实子女教育如何才能如你所愿,最终还得靠子女本身,要让他们多知道一些你当年“十年寒窗”的故事和情节,在不“侵犯人权”的前提下,适当给孩子增加学习的压力是必要的,也许它会变成动力,并最终成为快乐。
    
    我们还要提醒你的是,既然政府为留学人员子女教育提供了“妥善”的解决办法,你就一定要“用足”政策,切莫动辄发牢骚或情急之下愤而走之。那样,家庭和生活动荡不定,受伤害最大的还是你的子女。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显然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非一蹴而就的问题。政府如何提供更到位的服务,学校和老师如何从国家利益高度拿出措施、从教学方法本身上如何改进,专家学者如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留学人员如何真正更加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留学人员子女则如何从自己做起尽量减少各界的担忧。由此,这个问题是不是能缓解一些并最终较好地解决?(来源/神州学人,作者/徐妍,全文完)
    

 

·丹麦抬高留学门槛 将对非欧盟学生收费 (8-18)
·英国留学信息和签证政策五个最新变化 (8-18)
·日本语言学校拖欠保证金现象严重 (8-18)
·日本领事馆给中国留学生的建议 (8-18)
·美国三年内开放性留学政策还将继续 (8-17)
更多...
·激情碰撞 首份海归宣言诞生 (8-18)
·海归博士送医到山区 (8-15)
·2005首届成都海归同学会在蓉举办 (8-15)
·万名集聚工程引八千留学生 (8-12)
·金牌“海归”回国觅偶 爱贤不重美 (8-11)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