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一族缘何变得不吃香了?
“海归”是前几年才出现的名词,是指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那时侯的“海归”在人才市场很吃香,身价也非常高,只要有张洋文凭,用人单位抢着往家拖。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社会给归来的留学人员又起了新的称呼——“海待”,意思是说许多回来工作的留学生并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处于待业的状态。 据人事部门的统计,去年上海找不到工作的“海归”已达7000人。工作经验不足、所学专业单一和心理期望过高,正成为沪上一些“海归”成为“海待”的主要原因。 人事部门的统计表明,在回国找工作的留学人员中,70%没有工作经验,而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却有超过90%的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最好是担任过中层以上职务。没有工作经验的,多是从校门走向校门的“小海归”。近年来,留学低龄化热潮在上海市一浪高过一浪。据上教国际交流公司统计,沪上初、高中“小留学生”占留学人员的比例已接近50%。另一项由某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所作的调查显示,去年来沪的留学人员中,大约有65%为此类“小海归”。在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也属于此范畴)与洋文凭中,理智化的用人单位当然选择的是后者。 另一个原因是,近来回国的留学人员多是前些年追着IT和MBA的热浪而出国的,所学的也都集中在这两个专业,造成了相关专业人才过剩,其它专业又缺少人才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正趋向同步,至少就刚毕业的“海归”而言,优势已不再明显。 对薪水期望值过高,更使“小海归”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来自某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显示,虽然“海归”们已经纷纷下调心理价位,但对月薪的平均期望值仍然在7000元到1.5万元左右;而目前人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愿意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支付的月薪则在4000元到7000元之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香饽饽”“家常馍”,如今“海归(龟)”中的待业者被人戏称为“海待(带)”。他们的求职历程则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需要“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而个中滋味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留学人员的“抢手”,到“滞销”,有许多因素,但用人单位对人才,包括对有洋文凭海龟的理智判断,是首位的。因此,“海待(带)”名词的出现,是对盲目留学(特别是那些“留”而不“学”的人)的惩罚,也是人才市场进步的标志之一。(来源/人才市场报,作者/赵文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