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须用一生去收获
高考刚过,父母们开始忙着为子女估分。然而,一个不妙的现实是将有17.3万名四川考生不得不失去在今年入读国内大学的资格。所幸,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处于和平崛起时期的中国,更需要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负笈海外,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留学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教育投资。然而,多数家庭在面临出国留学这项投资时,依然缺乏理性,他们表现出来的心态,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 调查:出国留学犹存四大误区 世界著名的大学组织——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日前在中国大陆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3%的“准留学生”认为出国留了学就等于成功人生;84.7%的人认为出国留学就是简单地出国读书;34.5%的中国家庭希望孩子在国外本科、硕士、博士一次性完成;而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出国留学这项高额投资能够获得快速回报。 资深留学专家、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的中国区首席代表周涌说,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出国留学存在的四大误区,多数家庭在面临出国留学这项投资时,依然缺乏理性,他们表现出来的心态,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和浮躁,最典型的想法就是“拿洋文凭换高薪”。 这与《中国青年报》2004年年底进行的“海归搜索行动”调查的结果惊人的相似:多数海归期望值过高,首选去北京、上海的外企工作,40%的被调查者期望月薪万元以上。 “拿洋文凭换高薪,这是当前出国留学最大的误区。在不少家长和学生看来,出国留了学就等于成功人生,洋文凭可以直接和高薪划等号,曼彻斯特大学文凭是一个价码,剑桥大学文凭是一个价码,双硕士又是一个价码。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并不关心你留学花了多少钱,企业只会关注你能做什么,做得怎样,你能为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他们也忽略了一点:留学是需要用一生来收获的。”周涌说。 此外,不少人在出国留学时以跨出国门为终极目标,认为出国留学就是简单地出国读书,混个洋文凭。一位英国大学的招生代表这样评价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很多学生不知道国外有什么样的课程,也不知道哪些学校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目的是尽快进入一所国外的大学学习。” 据介绍,由于当初盲目出国,没有充足的准备,这些学生很难从留学生涯中有所收获。“他们当初是对海外生活怀着一种柏拉图式的憧憬,比较着大学的排名,盘算着专业是否热门,关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手,签证能否顺利过关……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取得签证,他们就长舒一口气:我成功了!当他们走下国际航班,踏上异国土地时,茫然的感觉早已取代了初到异国的欣喜。学习上、生活上、文化上巨大的差异让他们手足无措。可能他们最终适应过来了,可却没能从留学中收获到什么。如果说出国留学好比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有人虽然跑完了所有的路程,却忽略了两旁的风景。” 观点:成功留学磨砺6种经历 那么怎样的留学才算得上是成功留学?作为有着7年旅居英国生活学习经历的中国学者,周涌认为,出国留学应当历练6种经历:出国留学的经历应该是一段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为理想而奋斗的经历;应该是一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的经历;应该是磨炼意志的打工的经历;应该是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经历;应该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实习的经历;应该是由小做起,将所学的转化为生产力的就业及创业经历。 周涌回忆他当年的留学生活:初到英国时,他口袋里只有5英镑,在英国一所大学任教的母亲当时只给了他一个学期的学费,而且是“借”给他的。在英国7年,他一直坚持白天上课、晚上打工挣学费,连回国的前一天也没有例外,“我一直没有和母亲住在一起,也没从她那里拿过一分钱。我在英国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我自己打工挣来的。”周涌认为那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不可忘记的,非常宝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如果说我今天有所成就的话,应该是我出国留学的经历成就了我,而不是我的‘洋’文凭,也肯定不是我的英文。”周涌建议,今天的家长也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危机感”和“使命感”,而不仅仅是花钱送孩子留洋镀金。 留学究竟可以收获到什么?“海归”的优势在哪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周涌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和BP(英国石油)中国区总裁接洽英国北方大学联合会学生实习事宜时,对方问他:“你认为你们的学生和北大、清华、复旦的学生相比,优势在哪里?” 周涌说,他也会经常问学生这个问题,而每次都得到不同的答案:我的英文很好,我从曼彻斯特大学回来文凭很好,我是海归……其实这是一个思维的误区,“英文好不是优势,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英文也不会差,‘海归’更不能当作一张烫金的名片,洋文凭也不能成为打动企业的理由,真正能使企业心动的是留学生涯造就你的多种特质:先进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良好的国际化人脉网络、对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等等。这也是你在和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相比时,对方不具备的优势。” 由此看来,出国留学决不只是为获得一纸洋文凭那样简单,而是要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凭本身仅代表获得了某些专业知识,不代表你就有多大的能力。而现代社会往往更看重后者。 留学,须用一生去收获。留学者决不能囿于校园“孤岛”,应该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良好的国际化人脉网络。在这段色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在外部自由、宽松而又内在严格的环境熏陶中,留学者最终获得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一时的学术水平、薪酬待遇更能决定人的一生。(来源/网易出国频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