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重庆中学生海外游学不完全报告

2005年8月23日 10:12

    
    “海龟”、“海带”,当这些流行的名词不绝于耳充斥于市的时候,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批还显稚嫩但意气风发的少年的身影。独自背起行囊向远方出发的他们,前方是向往又陌生的大洋彼岸,身后是父母期待的目光。但他们的旅程无关乎镀金或淘金,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的翅膀在异国的天空下早早作一次扇动、滑翔,并尽情享受青春的阳光。
    
    重庆的中学生出国夏令营从6年前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到每年近千人的规模。当夏令营与出国游学结合在一起,这些孩子们注定就成为校园乃至社会关注的对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先圣的教导被赋予了更时尚的注释。寄宿外国家庭,啃比萨饼、汉堡包,拜老外为师,与不同肤色少年同窗……年少有此经历,无疑是人生最值珍视的收获。
    
    英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游学热潮加速涌动
    
    报名参加游学团队,到国外过暑假,对重庆的中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近5年来,每到寒暑假期,“提高口语能力,感受纯正的英语学习氛围”、“英国游学,让你的外语突飞猛进”、“游学澳大利亚,通向世界的桥梁”等游学广告便涌进校园,让不少学生家长眼花缭乱,耳热心动。近日,今夏前往的孩子们又一批批游历归来。
    
    重庆外语学校是该市最早组织学生参加出国夏令营的中学,该校国际部负责人刘颖介绍,1999年他们就开始组团赴英国,当时只有20多人。由于实际效果较好,此后报名人数逐年上升,今年有110多名学生出国参加夏令营,分别到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张玲是外语校今年赴澳大利亚夏令营的带队老师,她说,一般10个学生要配一名带队老师,她已是第二次出国带队,不仅学生,老师也感触很多。“国外的语言教学,强调在互动中学习,既调动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我们遇到来自多个国家的游学团队,他们称之为‘tour study’,即‘旅程学习’的意思,似乎比夏令营更能准确表达活动的目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周,但孩子们正是接受力最强的时期,吃、住、行、学全在一个英语的环境里,感受体验到的东西远比课堂上的要深刻丰富得多。”
    
    张玲说,比如学生们外出购物、就餐,就学会了讨价还价;听说有免费上网的地方,他们就寻找到市立图书馆,每天能获得免费上网一小时。学生们还了解到布里斯班的市议会开会对公众开放,市长和议员们在台上唇枪舌剑,他们就在台下旁听。“对每一样新鲜的事物,孩子们都是敏锐的。‘tour study’就像是为他们编写了一部英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些问题可能激发他们花一生的时间去解答。”
    
    15岁的梁朋是重庆一中初三年级学生,对去年暑假为期四周的赴美游学生活,她至今念念不忘。“记得学校一共有42个人报名,最后录取了4个。一直以为出国是件很神秘很复杂的事,通过这次活动,我的好奇心得到很大满足。”梁朋说,她现在能很自如地用英语交流,在街上碰到老外,常常与他们交谈,向他们介绍重庆,问是否需要帮助等。“我爸爸经常总结说,过去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英语,走遍天下更不怕’。”
    据了解,今年重庆所有的重点中学,如巴蜀、南开、育才、一中、八中、西师附中等都分别组织了数十名学生参加出国夏令营。南开中学学生处黄主任说,最近这两年参加这种活动的学生多起来,每年都有40多个,前几年只有10多个。学校规定参加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初一有些孩子要去,被我们阻拦了,基本的会话水平还是要有的。出去的孩子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以后留学做铺垫,看能不能融入那边的环境。也有家庭条件一般的,但觉得值得。在我们学校因为攀比而出去的很少,这些学生都很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出去的学生回来后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英语表达能力等都有不同的提高,时间观念也增强了。
    
    行万里路有几分益:tour study的收获与启迪
    
    如果问一百个出国游学的孩子,他们归来的感受会有一千条。“出发前,老师不仅布置了暑假作业,还要求每天写英文日记。开学后,学校还要组织座谈会,同学们要谈感想做讲演。”西师附中高一学生阎文俊说,他已经想好自己演讲的题目——《地球村与我们这一代》。西师附中今年有14位学生参加了由重庆史迪威基金会组织的赴美国西雅图夏令营,让阎文俊记忆深刻的是与一名美国路人的交谈。“那个中年人问我在中国做什么工作,我说我没有工作,他认为很奇怪,如果我没有工作我怎么能够来美国,我不好意思说我的钱来自父母。他知道我是中学生后,就告诉我大多数美国高中生假期都要打一份工,即使你拥有骄傲的姓氏,你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你都必须自己奋斗,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国的繁华和发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而梁朋寄宿的家庭则给了她最特别的印象和启迪。“我的美国妈妈是个会计,爸爸是个汽车修理工,一个姐姐叫泰芙妮,还有一个很调皮的妹妹。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悬挂国旗,连家里的被子都是面国旗,他们对国旗有种很神圣的感情。美国爸爸家务都是他做,家里被他弄得特整洁,我觉得他是个又可爱、又好、又勤劳的超级好男人。他们在饮食方面很节约,每次出去吃饭有剩余的都要打包,但他们在娱乐方面很舍得花钱,每个礼拜全家都要出去玩一次。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他们的态度相当的开明,他们不管孩子的穿着、孩子去哪儿玩也不管,但他们对孩子的一些基本修养很看重,他们教育孩子要礼貌,对待每个人都应该友善宽容,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生活要乐观等。”
    
    孩子们的感受与收获其实也正是有关组织机构的目的。史迪威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负责人张东辉介绍,从1994年开始,史迪威基金会就在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开展史迪威国际学生交流计划,“我们组织出国夏令营有三个目的,一是英语听说能力要上一个台阶,二是独立能力有所提高,三就是开阔视野”。
    
    重庆嘉润出国服务中心今年组织了两个赴英国的游学夏令营,赵英是其带队老师。她认为中国的孩子读书用功肯定超过英国孩子,但不够活跃缺乏幽默感。“举个例子,白金汉宫前有一个骑在马上全副武装的皇家卫兵,游人争相与他合影。蜡像似的卫兵有时会冷不丁用马靴轻轻踢一下游人,似乎不厌其烦。我们的孩子见了就不敢再上前合影,其实卫兵只是开一个调皮的玩笑。此外在上课做游戏、排练节目时,我观察中国孩子的主动性投入感都不强,显得死气沉沉。作为带队老师,我们加强了对学生个性发挥的指导,分数不是语言,有趣的生活才是语言。”
    
    在体验中学习,在放松中学习,虽然短短的出国游学并不能在高考天平上加上多少砝码,却能让学子们亲身感知到日益国际化的地球村,需要他们将来精心呵护努力创造。重庆市教委国际处陈运超处长估计,今年重庆参加出国夏令营的学生有近千人,主要是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自费的价格在2—3万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国旅游将会更经济实惠,明年人数增长会更快。
    
    只要对孩子有帮助,中国家长们也总是不遗余力。某银行副行长蔡先生说,他的孩子今年就参加了到美国西雅图的夏令营。他说,以前没有机会,现在由学校组织学生出去当然最好了。虽然费用较高,但是为了孩子也只好“出血”了。而另一位学生家长则谈了他的感触。他说,孩子过去在家连饭都不会盛,连筷子放哪都不知道,有什么事就叫妈妈,如今从澳大利亚游学回来后,居然一改常态,不仅主动帮忙做家务,自信心也增强不少。儿子的大“转变”让他和妻子吃惊之余,也备感欣慰。
    
    连环爆炸后3天,我到了伦敦……
    
    王思:男,16岁,英文名JIM,重庆一中高一学生
    
    游学地:英国伦敦
    
    游学时间:今年7月上旬—8月上旬

    
    7月10日上午,飞机降落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我终于踏上了大不列颠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走出机场通道时,安检非常严格,我们不时看见荷枪实弹的英国警察来回巡逻,还牵着警犬。刚刚经历了一场恐怖袭击后的伦敦,会给中国学生一个什么印象呢?
    
    虽然伦敦街头几乎每分钟都有一辆拉着警笛的警车驶过,但整个城市交通仍井然有序,看不到聚集围观的人群。行人都神情轻松,迈着不紧不慢的绅士步,让人很难想象三天前,这里才发生了死亡50多人的连环爆炸。我们一行30多名参加游学夏令营的重庆学生,为能够见证这个非常时期的伦敦,既感兴奋又觉得刺激。
    
    接下来的三周,我们在伦敦南部的美丽海滨小镇黑斯廷(Hastings)度过。这里的天总是瓦蓝瓦蓝的,飘着朵朵白云,即使是夏天,气温最高也不超过25度。海滩虽不开阔,却见不到一点垃圾和漂浮的杂物,与重庆滨江路的堤下岸边比较,真是干净无比。镇上街道隐约嗅得到烤面包和奶酪的味道,全无在重庆经常闻到的化学物质气味。街道上很安静,交通指示标记详细清楚,四车道的马路上,靠边的道几乎都是用来停车,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抢道乱穿的车。
    
    我们被分别安置在各个寄宿家庭。我寄宿的家庭男主人叫麦克唐纳,在伦敦一公司工作,正值回黑斯廷别墅度假,女主人是家庭妇女,夫妇俩有一个6岁的男孩。“家”里同时寄宿了6个外国学生,分别来自捷克、俄罗斯、波兰和中国。麦克唐纳先生非常喜欢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他教我们家里每一样电器、摆设的英文单词,与我们一起看“英超”并作点评。房间清洁和衣物都由他处理,每天还要做早、晚两餐,并把每一把刀叉摆放得整整齐齐。周末,他带我们逛遍黑斯廷的大街小巷,打网球、去海滩烧烤。我发现英国人虽然都彬彬有礼,却很实在,不讲花架子。在称呼上都要求我们直呼其名,不喊叔叔、阿姨。有一次麦克唐纳先生的父母来家里,他也不喊爸爸妈妈,还让我们也不喊爷爷婆婆,只在名字后加先生夫人就行,在他们的观念里这就体现了尊重。但在具体小事上,麦克唐纳先生发过两次火。一次是我们将外购的快餐带回楼上卧室“消灭”,另一次是在卧室喝水后,将若干个水杯遗留在“现场”。他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说这样做是有损形象不礼貌的。后来我们再不敢在卧室进餐了。
    
    每天上午我们到语言学校学3个小时英语,一个班有12个学生,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学习场地有时在教室有时在户外草坪。英籍老师非常随和开朗,嘴里常是笑话连篇,做游戏、讲故事是主要的上课形式,与在国内上英语课正襟危坐大不相同。回答问题时,学生们没有一丝紧张压力,正确与否在于其次,关键要敢开口,为了表达清楚一个单词,不惜全身四肢总动员。老师还模拟日常生活场景,教我们如何购物、乘车、问路。给我们介绍英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组织排练了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结业时还做了汇报演出。
    
    下午和周末,是旅游活动的时间。我们到了伦敦、剑桥、牛津和布莱克本等地观光,游览了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大笨钟、伦敦塔桥、威斯敏斯特教堂等著名建筑。英国人非常友善热情,当我在英国街头打开一张地图琢磨的时候,马上就会有人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而在国内,更多人只是用好奇的目光盯住在街头踯躅的老外。
    
    这次出国游学期间,我的每一次参与都是值得回味的经历。我感到语言的隔阂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用更积极更主动的心态待人对事。
    
    再去澳洲,我心里会很温暖很安全
    
    刘云涵:女,15岁,英文名ROSA,重庆外语学校初三学生
    
    游学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游学时间:今年7月中旬—8月中旬
    
    8月12日,在结束了25天的出国游学夏令营后,我们在晚上8点飞回了重庆。妈妈亲自开车到江北机场接的我。看到妈妈期盼的眼神,我飞快地扑进她的怀抱。妈妈说我长高了晒黑了,人更精神了。我告诉她,在澳大利亚的寄宿家庭,我的澳爸澳妈对我可好了,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要给他们报个平安。但是,我的亲妈妈,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妈妈哟!
    
    澳大利亚、韩国,这次游学一路走来,见闻确实太丰富了。从重庆出发,先到韩国汉城停留游览了两天,又到日本东京转机,第四天到达目的地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我们参加短训的CES语言学校就位于布里斯班繁华的市中心,同学们每天搭大巴或轮渡往返于寄宿家庭和学校,对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有了真切广泛的接触。由于地处南半球,现在澳洲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五颜六色的鲜花绽放在路边和广场,太阳像个水晶球反射出海水和天空的纯净本色。我们游览了美术馆、音乐厅、动物园、海洋公园,结伴寻访了这里古老的教堂和唐人街,与可爱的考拉熊相拥合影。培训结业后,我们还到悉尼和堪培拉市旅游观光。
    
    我和一个同学作伴加入了一个当地人家庭,家里除了澳爸澳妈,另外还有两个来自巴西和阿曼的哥哥。澳妈是个很和蔼可亲的人,她原来是护士,照顾我们无微不至。在澳大利亚,由于整个国家都缺淡水,人们节水的意识很强,每天洗澡时间规定不超过5分钟。作为女孩子,要洗头发这点时间肯定不够。当我向澳妈提出后,她破例允许我们将时间延长到10分钟。几天之后,我就适应了这样快节奏高效率的洗澡方式,时间大为缩短。澳爸则是个非常有趣的人,长长的胡须就像圣诞老人,他经常带我们做各种游戏,吃饭前教我们必须手拉手闭上眼睛祈祷“感谢上帝给我们这美好的一餐”。因为阿曼的哥哥是穆斯林,我们餐桌上只有牛肉、羊肉、鸡肉,没有猪肉。每当家里准备吃海鲜大餐,澳爸澳妈都要提前打招呼:小宝贝不要忘记了哦。
    
    进语言学校时我们做了基本测试,有两个成绩突出的同学被编入了国际班,和其他外国学生一起上课。针对中国学生,老师设计了专门的课程。虽然在国内,我们也常听外教的课,但这里学得更系统,学生的参与感更强。对每天的见闻,课堂上要用英语复述,然后准备了各种有趣的游戏,晚上回家还要完成英语作业。老师很少花时间讲语法讲句型,但对发音、音准很在意,这跟在国内上英语课很不同。三周的课程后,我感到自己的英语对话水平在突飞猛进,学英语的兴趣更浓厚了。但对于完成国内的高考试卷,这种应用性很强的培训似乎只能起到间接的作用。
    
    在体验中学习、在放松中学习,才是我参加游学夏令营的目的,因此我感到这次收获是很大的。特别是结交了不少各国的朋友,对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将来如果再去澳洲,我心里会很温暖很安全,我一定会再去看望我的澳爸澳妈。
    
    我要在西雅图买栋房子
    
    李笑吟:女,16岁,英文名字RINOA,巴蜀中学高一学生
    
    游学地:美国西雅图
    
    游学时间:今年7月初—8月上旬
    
    在没去美国之前,我对美国的印象全部来自好莱坞大片,它是凶恶的、拿刀动枪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可当我7月9号走上西雅图市的街道,住进临时家庭的两层小楼,这样的印象就完全被颠覆了。这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城市,干净、整洁,有大片大片的树林和和善的人们。我在西雅图问过三次路,有两次都被人带到目的地。在街上行走,你眼光触及到每一个人,都会收获一个微笑。
    
    我是带着中国的文化去的。在前两周寄宿的美国单身妈妈家,我送上了外婆功底深厚的中国山水画,当发型设计师的单身妈妈一人带着三个女儿,竟特意给我买了一张舒适的水床。后两周我“转移”到了另一个美国家庭,临时爸爸是政府机关的,妈妈是技术人员,我给这对美国爸妈送了一个中国结,他们高兴得不得了。我给自己则准备了一件大红的旗袍,
    
    在单身妈妈家,她14岁的二女儿NATASHA在欢迎我的同时,也诧异我们的不同。正读9年级的她们下午两点就下课放学了,家庭作业最多一小时就能完成,而我要在学习上花费将近13个小时。她看着我带过去的暑假作业,连连惊呼:“这太难了吧?!”
    
    她有男朋友,化浓妆,好朋友可以在家里住宿,不涉及原则问题爸爸妈妈不会管她。她很惊异我从来不化妆,她是每天提前一到两个小时起床化妆的。7月28日,她拉着我在镜子前坐下,照着美国女孩的模样打扮我:浓妆,吊带,热裤,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们手牵手走在西雅图的街头,回头率高达200%。而在8月5日举行的GOODBYEPARTY(欢送会)上,我穿上了大红旗袍,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经历就像是一篇文章主体之外的闲闲一笔,成为我记忆里的美好部分。
    
    除了形象上的偶尔出轨,我还有了个外号叫“三明治女王”。我们的时间安排是每天8时30分开始上课,一直到下午3时左右。接下来的时间就会去参观市政府啊、警察局啊什么的。午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因为每天中午我的美国单身妈妈都给我带三明治,所以同学们都这样叫我。其实我不太爱吃这个,但就因为我说过一句三明治很好吃,美国妈妈就记住了,吃到后来我几乎是难以下咽。在美国,你觉得不好得说出来,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忍受类似“三明治事件”的煎熬。
    
    尽管我们一起去美国的中国同学都喊吃不饱,但我还是胖了4斤。既要面对难以下咽的食物又面临着肥胖,真是左右为难。有个同学到后来只要看到其他同学的饭盒里有什么好吃一点的东西,就会条件反射地动手下叉,人赠外号“来一叉”。我们都发誓说回到中国再也不浪费一颗粮食了。
    
    最开心的还是到微软总部去参观。我的偶像是比尔·盖茨,而微软的总部就在西雅图。想到有可能碰到比尔·盖茨,我的心就砰砰直跳。我在微软总部门口守株待兔过,但传说中的比尔·盖茨始终不曾在我眼前出现。凑巧的是,我的美国单身妈妈和微软的一些工作人员有联系,她带我参观了微软总部。
    
    对于我这样的比尔·盖茨迷,微软总部无疑就是圣地。我穿行在各式各样的电脑之间,就像在未来世界里穿行,那个场景和好莱坞科幻片里的场景太相像了。我还见到了几个电脑天才,他们眼珠外凸,脑袋几乎都伸进电脑里面去了,电脑就是他们的世界。
    
    当然,我和美国妈妈有过不和谐的小插曲。一次洗衣服的时候,单身妈妈让我把衣物包括内衣都和她们的放在一起用洗衣机洗,我不愿意。我知道她这样是把我当成一家人,这我很高兴,但我不太适应。一则在国内都是分开洗涤,二则我觉得这是很隐私的东西。单身妈妈就很纳闷,不都是衣物吗,为什么要用手分开洗呢?我把我们的习惯告诉她后,她也能理解。我还锄草,花三个小时喂狗,一天下来,胳膊酸疼无比,这些也是我能独立生活的一个标志吧。
    
    我是能察觉到自己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是我的一些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我以前比较冷漠,大街上人人都板着脸,我为什么要微笑?但现在我谦和了许多,我真的感觉到微笑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想当一个电脑工程师,想在西雅图买房子,这些梦想都是需要从现在开始努力的。我不会再过多地依赖父母,要更独立一些,成熟一些。我也会更好地对待父母,那个伴了我后半个月的美国家庭就教会我,你想你的家庭怎样对你,你也要怎样对待你的家庭。(来源/华龙网,文/钟斌、朱丹青、吴怡婷)

 

·带月饼入澳可能获刑10年 (8-23)
·在澳遇害的上海女留学生死因聆讯会召开 (8-23)
·近三千中国学生入澳留学通过电子签证 (8-23)
·贾庆林:海外学子面临报效祖国的大好机遇 (8-22)
·第二届海外留学人员团体负责人座谈会召开 (8-22)
更多...
·2005浙江海归就业形势 (8-23)
·百度神话有迹寻 海归派影响力渐壮大 (8-23)
·天津海外人才网上招聘“开锣” (8-23)
·38名海外学子赴辽“效力” (8-22)
·海外留学人员服务论坛在冰城开幕 (8-22)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