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海外商学院回暖 顶级学院门槛不高

2005年9月7日 10:02

    
    9月份,全球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巡展机构The MBA Tour将携60所世界知名商学院登陆京沪。而两个月后,全球MBA巡展将再次亮相上海和北京。海外商学院开始了新的一轮中国人才争夺战。
    
    面对咄咄逼人的海外MBA造势,中国申请者将更容易获得世界知名商学院的青睐,中国商学院将会启动什么“应急机制”从而尽量减少在这场“生源之战”中的损失?
    
    来自美国Emory大学Goizueta商学院的副院长和杜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不约而同地表示:2005年申请该校MBA的中国学生将会有一个可喜的增幅,而这种增幅可能会持续几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认为,海外商学院的回暖,将会对走国际化路线的中国商学院在招生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商学院依然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网络经济、风险投资成为焦点之前,MBA毕业生们是最令人羡慕的行业是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人们关注到前程无忧的创始人甄荣辉,毕业于欧洲最有名的商学院——法国INSEAD;易趣创始人邵亦波和谭海音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携程的创始人之一沈南鹏,毕业于耶鲁大学;沃顿毕业开创自己的电子商务的童家威……
    
    有着名校MBA这块“金字招牌”,在风险投资满天飞的日子,就更容易获得信赖,拿到投资。
    
    不难理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无数的中国年轻人被财富、梦想所吸引,开始追求世界顶尖MBA之梦。
    
    来自The MBA Tour的数据显示:2001-2002年中国申请海外顶尖商学院的人数达到最高点。在这期间,沃顿商学院和芝加哥商学院也曾破天荒地一年录取了近70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人。2001-2002年,中国大陆GMAT考生人数达到15966人,较前一年的8457人,增长了89%。而变化常常出人意料,网络经济缩水,美国“9.11”恐怖袭击,经济和就业状况急转直下,美国也加大签证限制;在此影响下,2002-2003年度、2003-2004年度,申请美国商学院的中国人降到历史低点。
    
    而来自GMAC的一项数据表明,今年参加GMAT考试的中国学生较前一年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不少注重中国市场的商学院都预见2005年申请该校MBA的中国学生会有大幅的提高。
    
    美国E-mory大学Goizueta商学院副院长Julie R. Barefoot表示,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学生,学院做了大量的准备。“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中国学生,我们每年都要在中国进行至少3次的招生宣传或其他市场拓展活动。我们非常欢迎具备实力的中国学生来申请。”
    
    杜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Liz M. Riley透露,预计2005年该院申请者的增幅将在35%左右,“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是这个数据中的主要力量。”她同样乐观地认为,未来几年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可能会“持续性增加”。9月15日,The MBA Tour将在希尔顿酒店举行。届时,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杜克大学商学院、UCLA商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等众多名校将齐聚一堂,与申请者近距离接触。而11月World MBA Tour同样也将登陆上海。
    
    BeBeyond.com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谢劲波认为:“海外商学院的回暖势不可挡。”今年6月他曾受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邀请,参加该校有关MBA教育的研讨会。
    
    成为金领的必由之路?
    
    在谢劲波看来,影响中国人选择海外商学院,除了各种关于“海归变海待”的传闻,美国商学院的学费和生活费不菲外。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孕育着无限商业机会,这让不少考虑海外商学院的中国人重新衡量机会成本,在决定上会更加理智和谨慎。
    
    MBA到底有多大价值?花10万美元、两年时间读一个海外顶尖MBA有多大的价值?
    
    Julie R. Barefoot认为,投资知名商学院的性价比很高,尤其对于一些有志于进跨国公司工作的学生来说,更值得尝试。“从我们学校毕业的MBA很快就能够收回他的投资。”Liz M. Riley很有信心地表示。
    
    据2005年4月《福布斯》中文版进行的“中国最有价值商学院”调查发现,中国全日制MBA毕业生毕业四年以后的平均年薪为13.7万元。而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前15所顶尖商学院的中国大陆学生毕业当年的工资就高达30万-85万元。
    
    对于有志创业的人,在美国商学院更是有额外的收获。像斯坦福、哥伦比亚、哈佛、芝加哥等与风险投资基金关系紧密的学校,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都青睐有加,其融资的资源是国内的商学院所无法比拟的。
    
    “当你听到一些‘海归’MBA毕业后在美国或中国找不到工作时,两年的时间和10万美元的投资就显得太触目惊心了。但当价值回报的计算扩展到5年甚至10年以后,国际视野、海外经历、外语沟通水平等这些‘软素质’的乘数效应才真正得以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说,海外MBA的价值取决于当事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MBA‘软硬价值’的认同。”谢劲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比较不同制度下的MBA。
    
    “相比之下,跨国公司也更认可一些接受过西方商业教育的企业管理者。”谢劲波补充。
    
    顶级商学院门槛并不高
    
    长久以来,中国申请人都被极低的MBA成功申请率这个问题所困扰。而来自谢劲波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顶级商学院其实离开你并不遥远。”
    
    在他看来,这种不遥远可以从三方面体现:语言成绩要求并不苛刻、本科专业成绩和专业背景并非举足轻重、工作性质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国外商学院在硬件上的要求甚至不比国内商学院高。”谢劲波语出惊人,“申请国外的MBA只需要考GMAT和TOFEL。GMAT里面考考简单逻辑、比初中数学还简单的算数和英语阅读。而国内的考试包含政治、英语、高数等,分数还要考最高的。”
    
    在语言条件上,现实的申请案例已经一再证明了GMAT成绩只需要在680分左右,而托福成绩则只需要在600-630分就已经足够了。据悉,雷鸟商学院要求的GMAT的成绩大概为630-670分,托福的成绩大概是600分。
    
    “我们重视申请人是否具备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他所毕业的大学和曾经的工作经验都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只要申请者能够将我们所看重的优点表达出来,被录取的机会就更大。”Julie R. Barefoot说,“当然,申请者所毕业的大学和工作经历不错,我们也很欢迎。”她的话反映了不少知名商学院的录取标准。
    
    2004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华共录取了2名学员,其中1名本科毕业于一所非常普通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谢劲波认为,这说明本科的经历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我们对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申请中很好地表达出来。”谢劲波说。
    
    他所领导的www.bebeyond.com也一直是在培训学员“如何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如何表现自己的优秀,进行更好的沟通”而努力,他培训学员如何学会西方式的思维方式,在申请材料中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优势。“申请成功的学员是因为他们和录取方有着很好的沟通。这也是以前多数申请者所欠缺的。”
    
    从去年开始,成功申请全球前20名的中国学生有近三分之一是BeBeyond的学员。“今年这个比例可能会更大。”谢劲波很有信心地表示。
    
    本土商学院应对冲击
    
    在海外商学院的回暖是否会对中国商学院造成一定冲击的问题上,Julie R. Barefoot和Liz M. Riley没有正面回答,她们仅表示,中国需要接受MBA教育的人很多,这个市场很大。
    
    谢劲波认为,这种回暖的趋势肯定会对国内商学院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如何成功获得知名商学院青睐的培训则会“稍微加大这种影响”,“尤其是一些走国际化路线的学校”。
    
    “申请海外商学院中国人数的增加,肯定会对我们的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副院长张维炯教授说。
    
    作为中国最早的市场化的商学院,中欧一直坚持走国际化的高端路线,通过10年的奋斗,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上都有了不错的知名度。在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全球商学院MBA课程排名中,中欧名列第22位。
    
    “我们与美国的一流商学院相比确实还有差距。”张维炯笑着指着自己的头发,“我的头发就是为了缩小这差距而白的。”
    
    在招生工作中,张维炯和他的同事们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差距”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根据新入学的2005级新生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考取了中欧,但同时收到海外商学院OFFER(录取通知)的学生有4个。
    
    “这些学生拿到的OFFER全部是美国或欧洲一流的商学院所给予的。”张维炯解释。
    
    他强调“一流”是因为,他对与欧美二、三流商学院的竞争很有信心。“这些年来,从我们手中抢走生源的绝大多数是欧美一流的商学院,很少有二、三流的。”
    
    张维炯说。他将《金融时报》等权威MBA排行榜上前25名的商学院划为一流。“明年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被海外商学院抢走?”“竞争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中欧来说,我们招生的数字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在阳光的映照下,张维炯的回答虽然有些迟疑,但依然充满了信心。
    
    “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MBA招生的宣传力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个品牌已经被更多的目标群体所认可。”
    
    “面对这种与海外一流商学院‘抢’生源的局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在过程中不断完善。”
    
    张维炯所说的“一定的准备”包括四个方面:继续扩大学院的知名度;落实好学生的就业;设置更多适合经济发展的课程;同时还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国内很多商学院大致也是这样做的,这也算是集体的应对措施。”
    
    而最让张维炯所津津乐道的是,无论和海外顶级商学院有多么大的差距,但“我们的学生是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是我们的一大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中国挑选人才时也很重视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和知识,这是我们最大的法宝。”
    
    “挑战是有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法宝。”张维炯对未来充满信心。据悉,中欧2005级新生中,目前已经收到外国商学院OFFER,仍来中欧就读的学生为20多个。而这些学生中不乏有收到纽约大学商学院、杜克大学商学院OFFER的学生。
    
    “这说明我们中欧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张维炯的自信不言而喻。(来源/人才市场报,作者/董娟)
    

 

·旅瑞学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9-7)
·新学期:各国迎新各有新招 (9-7)
·法国今年新学期大学费用上涨6% (9-7)
·德意志银行个案处理中国学生 (9-7)
·悉尼一住宅楼起火 一中国留学生不幸遇难 (9-6)
更多...
·北京企业开始拼抢“海归”人才 (9-7)
·海外留学人员贵州行签下14个环保项目 (9-6)
·重庆“海归”人才首次评上职称 (9-5)
·浙江海归务实勤奋 创造财富能力全国第一 (9-2)
·哈佛学子谈回国:归国潮实为机会潮 (9-1)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