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德海归之路(三)
我带着当初去德国时一样的满腔热情回到繁华喧闹的上海和生我养我的父母身边,当我把计划告诉父母之后,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为我约了几个商场的朋友,让我去讨教点经验,看看对我自己创业有什么帮助,借鉴的地方。 一个星期的拜访,让我彻底打消了马上自己创业的念头!对于那些前辈给我泼的冷水,我感激不尽,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或许大家对我这么快改变想法感到不可思议,那么我就告诉大家几句他们告诉我让我感触良多,终身受用的话吧: 一位算是我的大哥,他对我说:“你的想法很好,也是所有留学生,哪怕是还在国外的人都有的想法,可是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我看到留学生回来开业的,十之八九是要夭折的,原因就在现在的社会做事就是做人,你自觉自己对做人懂多少呢?没有强大的人际和关系网,什么也做不成,同样的生意,大家都在竞争,别人为什么要给你做呢?谁有关系谁做,实力反而在其次了,你觉得不公平吧?可是你不得不,也必须要接受,因为这就是市场经济游戏的规则!” 我自认为待人处世颇有些心得,交谈举止也算是识的大体,但是回国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就拿说话方式来说,我们留学生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再怎么样圆滑,也只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同龄人之间的交谈,但是真正社会上的交际和沟通,我们的说话方式简直是幼稚,大多数时候根本不明白对方说话的真正含义。 另一位做生意的叔叔就更加直截了当:“你想自己做,我觉得不行。就拿我做外贸服装来说吧,首先是业务,也就是订单,其次是质量和服务。现在很简单,我给你订单,你知道所有的流程怎么做吗?哪个厂家最便宜?怎么压低成本?厂家有什么猫腻你知道吗?我不是打击你,你交学费也是不够啊!更不用说租借办公室,招聘员工,日用开销了……” 还有一位从小看我长大的伯伯,他的话就比较婉转:“你还是先别急,多积累,多学习,做人要低调,赚钱要高调,你慢慢体会吧……”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空有德国硕士头衔,但是根基全无,人际关系薄弱,待人处世,听话听音的本事还欠缺的很。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如果说德国把我磨练的可以承受沉重的压力,那么中国将让我学会真正的做人和处世。没有德国的磨练或许我会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没有中国的现实,或许也不会让我再次激起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 于是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了。首先,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论工资的高低(很多朋友考虑到出国费用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低工资也不肯将究,渐渐就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白白错过很多机会,我想那些领取失业金的朋友并非都无真才实学,或许就是定位失误造成的吧),哪怕从底层做起,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找工,面试和就业。在众多的招聘中,仔细归类划分,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获得面试通知的机会有多大,如果盲目的发简历而得不到回音,那是对自身信心的一种巨大打击,因此宁愿少而精,不要多而滥!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两次面试,我终于成功应聘一家上海大型国际贸易公司,主管欧洲市场的商务考察,投资移民的开发和拓展。当我获得这份无论薪酬待遇,还是公司职位都比我预期要高的工作后,首先感觉到的并不是喜悦和兴奋,而是一种即将到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或许没有在德国的时候那么熬人,但是一定会大的多。 工作至今,已经历时两个半月,我学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整个人更加的沉稳,也积极为扩展自身的交际圈而努力,如果说德国为我打下了硬件的基础,那么现在的工作将我推向市场经济的平台,并且帮助我打造广泛而深入的软件基础。 我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充满了困难和险阻,但是同样充满着希望和机会。在德国的时候,无论多么的辛苦,我都从来没有失去过希望,现在的工作压力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依然拥有我的希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诚如当年出国时。(来源/欧览在线,作者/袁聿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