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伦敦的另类博物馆“五脏俱全”

2005年9月27日 9:35

    
    收藏界可谓无奇不有,理应见怪不怪。尽管如此,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仍然会让大多数人怵目惊心:这所博物馆专门收藏人类和动物的内脏及其他器官,而且,其馆藏珍品的“寿命”动辄就已经有二三百年。
    
    如果误打误撞进入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皇家外科医生学院内的亨特博物馆,千万不要以为走进了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食人狂教授汉尼拔的地盘。这里的创始者是世界外科学先驱约翰·亨特,这种另类收藏的初衷是为了积累医学知识。
    
    馆内有3000多件人和动物解剖学和病理学标本,大部分都是这位苏格兰出生的医生终其一生的收藏。藏品从完整的骨架、各部位骨骼、牙齿,到经过干燥处理的样本、防腐处理过的动物组织。
    
    如果你像亨特医生一样充满好奇心,而且又玩得起心跳,那么不妨前来一游。
    
    “新奇玩意”应有尽有
    
    走进亨特博物馆,周身便将被一种另类氛围所包围。一抬眼,就能看到玻璃罩内各种浸泡在防腐液中的标本。
    
    门口不远处,就是亨特1769年为乔治王三世制作的人体胎儿肠子的标本。另一个瓶中装有一名18世纪死于鼻癌的少年的脸。再往里面走,还有爱尔兰巨人查尔斯·伯恩斯的2.3米长的骨架。从骨瘤到大脑,从大黄蜂头到象牙,从人的皮肤到牛的心脏,还有小鲨鱼的眼球、猴子的头骨、鲸的肠壁,各类解剖学的“新奇玩意”几乎应有尽有。
    
    也有展品来自中国
    
    亨特博物馆里居然也有与中国有关的展品。一个展瓶中有一个五六个月大的中国胎儿。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约翰·利文斯通1820年在澳门制作的中国寄生型孪生人模型。1812年至1825年间,利文斯通在澳门和广东曾设立免费诊所,为中国病人治病。这具模型是他依据对一名16岁病人的记忆制作的。
    
    收藏跨越4个世纪
    
    亨特博物馆的藏品跨越了4个世纪。今天看来,这样的收藏品依旧是作者精心、观者惊心,于普通人接受起来并不容易。
    
    亨特1793年去世后,政府买下了他的藏品,并转交给外科医生委员会。拥有如此重要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委员会的教育功能,因此该委员会1800年“晋升”为皇家外科医生学院。
    
    19世纪,学院在亨特藏品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皇家学会原有的收藏。
    
    皇家外科医生学院1941年因轰炸受到严重破坏。现有的亨特博物馆于1963年开放,仍保留了3500件亨特的藏品,以及后人引进的展品。亨特最重要的继任者包括防腐先驱——近代无菌手术法的确立者约瑟夫·利斯特。
    
    展示兼具教育功能
    
    过去200多年来,博物馆一直是外科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来源。
    
    博物馆所在的皇家外科医生学院建筑的正面是1836年由英国议院的建筑师查尔斯·巴里设计的。博物馆有两层,一层除了展示标本,还在一个平行展厅中展示了古时手术器械,其中不少沿用至今。二楼的外科学展厅追踪了从18世纪末到今天的现代外科学发展轨迹,展示了亨特作为外科学的先驱如何激发后来人的工作,以及他的外科学传统对病人和外科医生的影响。还有一系列图片展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整容学的发展。
    
    亨特博物馆不仅是一处拥有奇异展品的展示场所,它的许多展品都有教育功能。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课本插图以外很难见到的标本。博物馆也是过去300年医学发展的见证。除了标本等静态展品,博物馆还有录像介绍亨特的经历及博物馆的来历,医学专业的人还可以看有关解剖的手术录像。
    
    博物馆还不定期地举办讲座,馆长今年5月就曾设专题讲座《美丽的骨骼:透视乔治王时代的伦敦病理学》,介绍收藏的激情如何成就博物馆和一代伦敦解剖学名师。在博物馆举办的《拯救脸面》专题展中,参观者则可以从病人、外科医生和艺术家的角度观察面部整形,了解肖像展中出现的病人的经历,和整形师谈论手术,和艺术家探讨病人手术前和术后康复的肖像创作。
    
    2003年,学院投资320万英镑(约4800万元人民币)对博物馆进行历时两年的整修,使它更为公众接受,进而充分探究博物馆藏品的科学、文化和历史内涵,分享这里的宝藏。今年2月,博物馆在整修后重新开放。(来源/新民晚报,作者/马桂花)
    

 

·中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下降 (9-27)
·中国学生留学新西兰选择日趋多元化 (9-27)
·华盛顿地区中国留学人员举办国庆招待会 (9-27)
·留俄学者策办“俄罗斯人在上海”历史图片展 (9-27)
·牛津大学拟减少本科生数量以改善财务状况 (9-27)
更多...
·无锡海外学子回国服务经验交流会开幕 (9-27)
·河南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开评 (9-26)
·上海人大代表建言改善“海归”创业环境 (9-23)
·厦门下月将举行中高级人才交流会 (9-23)
·浦东“海归”发感慨:机会多融入快 (9-22)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