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家庭农场摘草莓
今年北京夏日已至,草莓开始大量上市,使我想起了数年前的夏日在英国剑桥家庭农场摘草莓的经历。 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在剑桥作访问学者的我,根据大家在网上的约定,骑着小城最常用的代步工具自行车,来到了城中心的大教堂门口。很快,十几位中国学生、学者聚齐了,我们准备去五英里郊外的一个家庭农场摘草莓。 大家骑着自行车,穿过古老狭窄的街巷,绕过庄严肃穆的学院,顺着弯弯的剑河出城。剑河也就是徐志摩诗中的康河,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此留下无数浪漫的足迹,写下著名的《再别康桥》,至今还令人浮想翩翩的。我们进入空旷的郊外后,英格兰乡村风情映入眼帘,只见远处有孤零散落的城堡和农舍,近处则是延绵起伏的牧场和麦地,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骑行,在一条小路的尽头,我们到达了班克斯家庭农场,这是一座典型的英格兰农舍,前面就是开阔的草莓地。农场主发现我们,笑着迎上来表示欢迎,他先是自我介绍名叫罗伯特,接着就说农场之名班克斯就是他的姓,还不停地讲这讲那,以前只知道英国绅士的少言寡语,现在才体会到该国农民的热情洋溢。他足足和我们聊了十几分钟后,终于发话:“你们去拿盒,准备下地吧。” 我们进屋各自取了一个小纸盒,然后走到专供顾客采摘的地里。大家散开、蹲下,地里的草莓很多,都有些激动,也顾不上挑选,摘了稍微擦擦,便往嘴里塞,直叫味道好极了,一时地里变得非常热闹。大家很快就吃得差不多了,渐渐安静下来,于是开始精挑细选,直到把小盒装得堆尖后,才从地里走出来。 在地里吃草莓是免费的,带走当然还是要付钱的,大家都去了罗伯特那儿,他却说不用过秤,一小盒交五十便士就行,真是出乎意料地便宜,这要在超市至少要几英镑了。正准备付款时,过来了七、八个东欧模样的青年男女,只见每人抱着一大盒草莓,罗伯特走过去认真看了看,就让放在地上,还用小本做了记录。我们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罗伯特说他们是从波兰过来的季节工,专门雇来摘草莓的,每摘一大盒付三镑工钱。我们中有反应迅速者,立即产生了兴趣,问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打工啊?”罗伯特笑着回答:“当然可以!工钱也一样。”我们一阵欢呼,决定留下来摘草莓。罗伯特很仔细地讲了要求,他说太熟的和未熟的都不能摘,太大和太小的也不能摘,最后还严肃地强调,不合要求不给工钱。 每人拿了一个大盒,走到远处波兰人那边,打过招呼,就下到地里干活了。刚开始有些紧张,摘每一个草莓前,都要想想合不合要求,才敢下手,甚至还要比划一下,速度当然极慢。半小时差不多过去,大家才相继把盒子装满,又很紧张地去找罗伯特验收,还好都通过了。大家这才放开,速度加快不少,但是好状态没能持续多久,就逐渐感觉痛苦了,头上太阳晒不说,地里还湿热烘烘的,非常闷热难耐,并且蹲的时间长了,还腰酸背痛的。虽然很是难受,也只能忍着,打工就是打工,不是好玩的,也难怪英国佬不愿意干这活儿。 后来,我们边摘草莓边和波兰人聊天,他们说东欧经济状况不太好,算是欧洲的第三世界吧,年青人在国内挣钱也不容易,只好夏天跑到西欧打短工,挣些钱回去养家糊口,或者用来娶老婆、备嫁妆。休息的时候,大家开了些玩笑,四个波兰姑娘和小伙还表演了他们的民族舞,而我们中也有人扭了秧歌,通过这些娱乐,劳累减轻了不少。一直干到近中午,我们每人都摘了六大盒草莓,这才告别还要继续辛劳的波兰人。 罗伯特当场结了账,每人都拿到十八英镑,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多元,而当初摘的那一小盒也不要钱了,算是赠送。他还告诉我们,上午摘的草莓下午就能送到超市,一大盒可以分装成三小盒,每小盒可以卖三英镑。我们开玩笑说:“你真能赚钱啊,难怪姓班克斯”,班克斯在英文中就是多家银行的复数。罗伯特听了,非常得意,滔滔不绝地说,当初这儿是牧场,英国发生疯牛病后,他卖不掉牛肉,只好改种草莓了,谁知生意特别好,一年收入可达八万多英镑。我们都感到挺吃惊的,英国白领年收入也不过三、四万英镑,他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富农了。 我们离开班克斯农场,带着草莓和英镑返回剑桥小城,一路上大家开心极了,又做出了新的决议:每人贡献三英镑,剑河边上开party。(来源/神州学人,作者/王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