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的青春风景
对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成长实在是一曲不堪吟唱的哀歌。近日读了李晓愚的《我在剑桥》一书,看着作者意气风发的成长经历,想着她那出色的天资与良好的机遇,以及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荡生涯,我先是羡慕,继而嫉妒,尔后感伤,最终不得不用倚老卖老的口气慨叹道:后生可畏啊。 我将李晓愚定为“后生”,是因为她出生于80年代,那时候我差不多已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仪式。我深感她的“可畏”,是因为她从很小开始,就将自己的成长空间放到了国际大舞台上,独闯巴西,继而求学于剑桥,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她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写起文章来同样举重若轻,还时不时地幽你一默,非一般才华可攀。 对于这样的才女,按常理来说,歌声掌声笑声,当是不绝于耳;鲜花美酒赞词,肯定不绝于怀。将“天之骄子”安放在她的身上,是再合适也不过了。可是,在《我在剑桥》一书里,作者却一点也没有这种荣光四耀的架势。她只是用活泼的话语,写下了自己的青春感受,有敬畏,有膜拜,有感伤,有懵懂,也有不屑和反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独立的人,纯粹的人,天真的人。 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始终带着一颗崇敬的心来舒展剑桥的文化气脉和精神秉赋。尽管剑桥只是一个英国小镇,尽管剑桥大学连大门都没有,尽管各种中古时代的繁文缛节在这里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它们并没有钳制一个中国女孩的幻想和热情。她带着东方式的好奇与执着,不断地穿梭在剑桥的角角落落,探寻它那古老而又年轻、深邃而又平和、紧张而又闲适、传统而又现代的个性气质。于是,我们看到了关于“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的奇妙诠释,看到了“每件事都非常相像但又有很大的区别”背后的严谨思维,也看到了“使伟大的人变得普通,使普通的人变得伟大”的剑桥逻辑。正是这种严谨、专注而又一丝不苟的剑桥精神,在作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作者在叙述剑桥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张弛有致的节奏,打上了个人生命的特殊印记,包括对自然、历史、学业、爱情等等有趣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我在剑桥》还让我看到了更多文化与思维上的碰撞。那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与全球不同文化伦理之间的碰撞,是一批世界著名学者与全球青年精英的头脑碰撞。它尖锐却不张扬,沉积于生活的表象之下,却一直显示着强劲的张力。作者置身其中,看似游刃有余,却也不时地感到了它的深邃与凝重。由是,她不时地向现代社会发问,向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发问,向各种不可动摇的历史圭臬发问,甚至向生命中某些两难之境发问,且颇有一些犀利的见地和让人震撼的宽容。 当然,面对实在绕不过的尴尬,她也会来点自嘲,譬如一顿漫长的晚宴之后,别人恭恭敬敬地感谢上帝时,她却由衷地感谢厨师的美食;别人一脸严肃地读书,她却时不时地“拈书微笑”;别人穿着学袍备觉庄重,她却有一种“衣带飘飘”的动感……这大概是剑桥带给她的开拓性思维吧。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留学就是出痘子,出了以后就会有一种免疫力了。”读完《我在剑桥》,认认真真地回味这句话,再看看李晓愚近乎妖娆的成长经历,还真有点“出痘子”的感觉。(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洪治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