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生活在资本市场之外
一段关于资本市场的神话让许多人念念不忘。那是在2000年的一个乍暖还寒的3月,一家来自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在象征着知本与资本完美结合的圣殿——纳斯达克上市,每股24美元的价格发行了500万股,当日股价以99.56美元收盘,涨幅高达314%,创下亚洲股票当日涨幅的最高纪录。这个股市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惊奇目光。 事后证明,这家高科技企业不但在当时创造了奇迹,而此后的两年时间内,公司仍然是纳市极具增长潜力和良好口碑的“样板公司”。它就是亚信,而带领亚信成功着陆纳斯达克的就是亚信第二任CEO——丁健。 把Internet带回家 1993年,一些赴美留学生望着星空打赌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Internet,有的说需要2年,有的说需要3年。 次年元旦,以田溯宁、丁健为代表的亚信的拓荒者们怀揣着“把Internet带回中国”的梦想,带着刘耀伦先生的50万元“种子资金”开始了他们在中国Internet的灿烂历程。 刘耀伦这位美国富有的房地产商当时曾说,“我一辈子都在美国盖房子,中国不需要我回去盖房子,但需要高科技。高科技也正是美国强大的原因。这件事情不错,我支持你们。” 刚刚在中国着陆的亚信,在北京西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租了两间办公室。曾经是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硕士的丁健和亚信第一任CEO田溯宁就像外来打工者一样,出门谈生意要挤公共汽车,时间紧的时候也只打个“面的”。海归镀金的印记在他们身上似乎已经荡然无存。 丁健描述当时的情景时,一反常态地抒情,“北京灰色寒冷的天空似乎可以冻结一切梦想,但顽强的亚信人却用自己的双手,在坚硬的土地上一寸寸地开凿着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条条信息高速公路。” 通过一种企业的方式,将Internet带回家的丁健和刘耀伦有着同样的想法——第一是Internet很好,第二是对中国很有用,第三做企业是唯一的方式。 丁健回来以后也发现,Internet对中国的确很有用。事后证明,当时亚信做Internet的切入点选得也很好,没有选择做内容,而改做基础网络,先“修路”,他们的事业也因此没有成为21世纪初绚烂一时的网络泡沫。 在赴美国加州大学读信息科学硕士之前,丁健曾是北大的校学生会副主席,而他的第一次创业也是在北大。 用丁健自己的话说,当时在北大的他比较喜欢“张罗事儿”,有许多idea。正读大学二年级时的他想办一个英语餐厅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勤工俭学的地方,并提高大家的英语水平。 丁健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来自于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根先生。拿出几万块钱办餐厅是当时学生会所没有的一种尝试,校方知道其中的风险。但经过丁健的软磨硬泡,最后丁校长还是松了口:“算了,就放几万块钱给他们锻炼锻炼吧。”过了三、五个月,因为负责餐厅的同学们学业太重,餐厅停业了,丁健的练习也就此结束了。不过令校方和丁健略感欣慰的是,当初的餐厅成本居然收回来了。 第一次创业让丁健隐隐约约有了市场概念。“那时就感觉做生意与上学是完全不同的,做生意时责任感特别重要,不管是好是坏,一定会有结果。这种责任感要求你做生意不能像玩电子游戏一样,觉得人死了与你没多大关系。” 1994年的夏天,温暖的阳光和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一同光顾了初创时期的亚信。 那年夏天,美国时任商业部长要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商定的访问日程中包括美方部长在中国向美国发一个电子邮件的仪式。虽然当时中国已经建了Internet科研网,但却还没有与美国联通。为了让这位部长顺利完成任务,中国电信决定投资250万美元联上美国Internet。而当时世界互连网领域的顶级公司斯普林特顺理成章拿到了这份合同。 由于斯普林特这家美国公司深知留美学生丁健等人的实力,因此亚信将这项工程的二包权顺利拿下。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亚信正是在斯普林特羽翼之下积累了足够的实力,逐渐丰满起来。商场如战场,逐渐做大的亚信已经和斯普林特成了实力相近的同行冤家,而迫使斯普林特在中国走入末路的也正是曾经借助其羽翼成长起来的亚信公司。 击败了斯普林特这个强劲对手,亚信很快担任起中国Internet建筑师的角色。雪花般的合同纷至沓来,田溯宁和丁健也在地图上大大小小划满了别人看不懂的圈圈点点,无法计数的项目将亚信表面粉饰得一片繁荣。 面对数不胜数的订单,亚信来者不拒。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项目的到来所引发的资金匮乏问题、内部管理问题、项目质量问题困扰着这个刚刚起步的公司。 此时,亚信的初创所经历的寒冷远不是丁健在北大创业时所能体会的那么简单。而在以纳市成功上市为代表的发展期到来的时候,在亚信摆脱了初创时期的生存压力的时候,以网络经济泡沫般的破灭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衰退、股市的一路下滑,更加上国内电信市场的调整,亚信的业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亚信人和冬天有着数不清的渊源,因为亚信人在中国的梦始于寒冷的冬天。”这是2001年元旦,丁健在亚信公司内部网上发给员工新年贺词中的一段话。 在丁健看来,所谓的冬天就是指比较艰难的环境,一个与生存搏斗的环境。丁健对冬天的感觉可能比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强烈。亚信从创业开始,就经历了严冬的考验,直到1998年底的融资成功,亚信的生存问题才得到缓解。 “4年间都挣扎在生和死的边缘,每天都在艰难地往前走。我们最早的时候没有多少资金,同时业务模式都很新,回到国内来白茫茫找不着北,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生存下来本身就是奇迹。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竞争对手猛于狼虎,发展并不是很顺的。” 对基本上一直在过冬天,没怎么过夏天的亚信来讲,目前过冬已经是比较习惯了。正如亚信前任CEO田溯宁有时开玩笑地说,“我们这几个人不到冬天激发不起热情来。我们是苦孩子出身,吃苦时比较高兴。”一直把困难和冬天当成一种动力是丁健等一批亚信创业者的优秀品质。 习惯过冬的丁健有自己的“爱冬说”:一个气候很好的季节,你也会觉得企业的身体很好,但是一旦到了冬天,最薄弱的地方就会出问题。冬天是我们完善自身躯体的一个过程,借着过冬的机会,可以将企业所有问题都检查一遍。因此亚信过冬就是在主动完善自己的免疫系统。过冬可以让一个企业学会面对环境怎样自由地伸缩。 一语成譏,目前亚信的股票下跌到最低点,加上公司裁员,给外界的普遍印象是亚信又遭遇了一次寒冷彻骨的冬天。但坐在记者面前的丁健却似乎不以为然,他引用田溯宁的话说——你们这叫啥冬天啊,银行里还有1.3亿美元呢,离当年差点儿发不出工资,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下地下。 其实,在丁健看来,真正的寒冬是企业过冬天,个人也过冬天。虽然目前这位亚信的最高统帅说他顶多感受到一点点秋天的寒意,但他的的确确从心里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后田溯宁时代” 进化的路途中,亚信总是谦虚地称自己是“管道公司”,做的是“地下工作”。而亚信人也总是给人一种谦逊的感觉,既便是执掌帅印的丁健也毫不例外。3年前,丁健接手亚信。从技术到管理的急速转变,或许是丁健这一生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丁健不承认自己是个优秀的管理者,只是个快速的学习者,可以非常顺利地渡过从技术向管理转型的艰难过程。 “后田溯宁时代”的亚信发生了一系列足以在业界引起地震的事件。2000年上市纳斯达克,次年成功并购邦讯,提出“全电信”计划,试图渗透到金融、保险、电力等诸多行业,银行存款和季度业绩已经证明,亚信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次活动中,一位记者为考验亚信管理团队的默契,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让亚信的一些高层用一两个字概括丁健。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李剑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跟丁健一块工作,让我挑一个字形容他的话是“容”,他可以容纳很多不同风格的人跟他一起共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人也很难对付,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推到他那里,他都能解决,非常宽容。 包凡(首席战略执行官):我们内部说是“固执”,对外是“执着”。丁总一旦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一定要做成。亚信走到今天的这种精神,就是执着。 张振清(OSS事业部总经理):我想说一个字,就是“争”字,内部开会的时候,会吵得一塌糊涂,外人会感觉你们怎么这么乱。其实争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互相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在争论中,我有时候会说服他,大部分的时间说不过他,被他说服了。 赵耀(通信技术部总经理):我和丁健在一起时间最长了,用一个字概括他,就是“知”字。他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旦他认为自己不了解,就会学习,如果他知道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就会坚决地做,不会考虑其他周边的影响。他对知识,管理技能的了解,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点。 韩颖(CFO):用两个字,“透明”。包容得让你心里觉得他是真诚的,他的固执让你觉得你不可能说服他,有丁总这样的CEO,我们这个团队非常团结,这是亚信继续成功,不断辉煌的最根本的基础。 成功的秘诀 技术出身的丁健何以让亚信高层一致推崇备至、一跃成为新一代企业的代表,以下三个答案可见一斑。 答案一:快速的学习者 丁健不是那种激情四射的老总,而他的平实以及对管理层面的逻辑把握为亚信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 经过细心研究,丁健总结出了做管理与做技术相比要多出两大难点:第一是思维方式不一样。做管理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研究活的、动态的、变化的东西;做技术的是每天和机器打交道,面对的是相对静止、固定的东西。 在他看来,与人打交道,难度增加了很多,因为一个公司的CEO无时无刻地要去非常敏感地把握关于人的东西。 第二个是从专业化管理角度来讲,如何让专业化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特长,以及怎样让他们放开手脚。如何去选择、把握这个度也是考验丁健的难题。 虽然困难重重,但丁健没有选择逃避,他凭着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还是将一切做得很好。到现在为止,亚信高层管理层很少出现个人利益至上、勾心斗角的情况。“可能是我的整个团队是个比较优秀的团队,从CFO到软件总经理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每一个人对他们所做的都是很在行,我的工作就相对轻松了。”丁健总忘不了最后的谦虚。 答案二:对办公室政治说NO 与昔日那个临时租借的不起眼的办公室相比,移师至中关村南大街繁华路段的亚信北京总部目前已今非昔比。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笔者参观亚信公司,办公室一片宁静,这里的每名员工都在专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台机,甚至来了陌生人也引不起他们好奇的目光。在这样专注的办公室里,任何私人聊天都显得不合时宜。这里的宁静与窗外繁华的反差如此之大,让人不得不思考起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用人准则。 和大多企业一样,亚信在用人方面曾走了一些弯路,从最早怀疑专业化到奉专业化为神明。曾有一段时间,亚信一下子进了十几个专业化管理人员,但这些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文化欠缺,使得亚信企业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经过了这个惨痛的教训,丁健发现,如果单纯考虑一个人的专业背景,而不考虑这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对你公司文化的理解,会出现很大偏差。“这些专业化人士与早期创业者产生很大矛盾。很多身处管理层的人没有身先士卒的精神,只是一味支使下面的人去做,这样即使你的意见是对的也会造成很强的离心率。” 尽管丁健现在已经很少像田溯宁那样去用一种创业者的激情鼓舞大家,但这位敦实的职业经理人仍在坚持“打工要打得像样子,不管你给自己、国家还是企业打工,都要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一致性和平衡感。” 亚信目前在寻找专业管理者的时候,已经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认同、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列为最重要的用人标准。将专业化精神升华,并和创业者主人公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已经在高层管理者之间形成共识。 有限的精力被浪掷在无限的内耗中,很容易导致费尽心血创建的公司在争执和扰攘中灰飞烟灭。这位对办公室政治带有明显敌意的CEO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一定要让企业员工知道搞内耗没有任何好处,把业绩做起来才是最重要。 作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丁健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摒弃CEO情结和大股东情结。这点上,丁健颇有先见之明:如果一个人老想着这个公司是自己的,这个公司就会出问题。所以一定要把位置摆正,你做CEO就是在给全体股东打工,你站在CEO的角度,哪怕人家只持有你一股的股票,他也是你的老板,而反过来,他即使是一个再大的股东,他也是你CEO管理下的员工,他也是打工者。 “这一点对上市公司尤其重要。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天天想着自己是大股东,为自己谋利益,这种人坐在CEO的位置上,不仅企业不会成功,而且自己也早晚会毁于一旦。只有当你知道自己的权力在哪的时候,才不会去滥用这种权力。” 答案三:理想主义的追捧者 有一个在坊间流传很广的比喻:车子在大路上前进,突然遇到一个大坑,丁健的第一判断是停车、调头,想办法绕过去。而按田溯宁性格就会鼓动整个车队的斗志,大声喊,没有退路,冲!” 丁健认为田溯宁极富激情和感染力,对亚信的事业有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而自己则总是处在一种冷静而旁观的状态。有人把丁健与田溯宁的性格做了一个比较,说田溯宁的激情就像一支搅拌棒,能把一潭死水搅得浪潮澎湃;而丁健的理性就像一包凝固剂,不温不火地就把激情固化成了行动和效益。 性格迥异的两人在多年后走到了一起,并联手创造了中国IT业的多个神话。也许仔细剖析起来,理想主义才是联系两位英才共同创业的真正纽带。 “如果说我和田溯宁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有些理想主义色彩,在实现自己的个人发展之外,还希望对社会有点作用。这并不是套话,而是我们走到一起的真正原因。” “我们当时更关注的是事业能更成功一点,对国家、社会有一定影响。而将个人实际的东西看得较淡较远。”这是1994年回国创业的丁健最初的朴实想法。 身价几千万美元,已经上了中国首富排行榜的丁健说这番话时语调真诚,他坦承,在中国,要想真正整体提高企业人的素质的话,理想主义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理想主义要求我们不能只考虑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你的眼光会就被局限住,也就不会将自己的企业和全球化等大环境一起考虑,而结果是你的现实主义同样也实现不了。“理想主义色彩应该对人来讲是蛮重要的,企业人内心应该有一种超然。” 黄金在天空中跳舞,命令世人歌唱。然而丁健并没有像许多为金钱载歌载舞的人一样,背离理想主义。丁健和田溯宁的行动为他们的理想主义做了很好的注脚。亚信创业初期的那两年,田丁二人没有将亚信当作企业来运作,而只是想把事情作好,赚钱不赚钱反而退居其次。 也正因为当初没有一直跟着钱走,做事情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亚信才获得今天的成功。歪打正着的丁健颇为自信地表示,“最近研究惠普等几个优秀企业的立身之本后,发现这些企业都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那种从诞生之日起就想着赚钱的现实想法。一般来讲,一开始就想着赚钱的企业很少有做得很成功的。” 生活在资本市场之外 创业8年来,丁健一直谦虚地说自己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相比,还只是个刚刚步入成长期的少年。而两年多来亚信在资本市场的漂流沉浮,让丁健已经有了足够清醒和成熟的认识,只专注企业自身而生活在资本市场之外是丁健两年来总结的股市箴言,这也可能是亚信高层特有的一种共识理念。 “我对股票的涨跌看得比较淡,因为对投资人的最好回报是做好企业。正因为这样,华尔街的投资人对我们很信任。他们相信好的企业不会有坏的市场。” 很多人评价丁健领导下的亚信对待股市过于保守。因为他们总是习惯将坏消息说得更坏一点,好消息却相对比较保守。与美国资本市场频繁爆发的大公司丑闻相比,在股海里已经两年颠簸的亚信绝对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诚实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今年一季度,所有的迹象都已证明这个公司后半年的前景不是那么清晰,却没有人大肆抛售亚信的股票。要是在平时,一般的公司早就倒了。以至最后有人打电话给丁健说,你们在华尔街的信誉真是太好了。 丁健将运作一个企业比作一次漂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你要天天去关注,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撞到礁石上。而股市对一个企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能影响的都是股东自身。我们不是刻意地去控制股市,而是更多的想企业的起和落。同时我们也没有将股价作为并购的唯一指标,不是股价高就去并购,股价低就退出。” 但是丁健这位资本市场的另类旁观者听到的不只是好消息。由于今年中国电信市场投资锐减,使亚信这个中国Internet建筑师遭遇了历年以来最大的“完美风暴”。 “美国电影《完美风暴》,说的是两股风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百多米巨浪,我们正好是赶上这样的风暴,纳市的股票也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整个中国电信钱也花到历史最低点,这两个风暴卷在一起的时候,你的企业是怎么也躲不开的。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你这个船是怎么也划不出去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股价不跌才怪呢。”一向被人称为危机感很重的丁健此时一脸释然,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 面对目前的股市低潮,亚信相信这样一句话:“对于一支好股票,没有不好的市场。” 丁健表示,股市下跌并不会导致亚信战略调整。“我们调整战略,更多地会因为市场,而不是股市。”丁健肯定地说。 丁健预测,从市场角度来讲,尽管电信的投资在收缩,但市场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反而在高端领域他们一定会加大投资,因此,这个市场不会出现这种大面积的萎缩。 虽然不会有大幅度的调整,但亚信在未来的业务经营中将会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应要加快,同时强化进入一些新的领域。我们现在大的战略是从单纯的IP走向全电信,这个过程中肯定有新兴领域。这需要有足够多的投入和力量,从而让自己在那个领域树立领导者的位置。” 作为亚信主业之一的系统集成,当前最主要的挑战是来自于市场方面。丁健认为,在中国IT市场上,当客户对你产品还没有充分认可的时候,所造成的局部冬天的寒冷要比大环境冬天的寒冷更严重些。因为,用户不认可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舍得花钱,这种寒冷是持续性的。只有当客户的观念转变之后,你的公司才可能成为行业的热点。而这也是丁健所看重的。因此丁健希望亚信能引导客户走向成熟。 而在软件方面,亚信将来遇到的瓶颈将是国际化问题。如何在国外高端软件进入之后立于不败之地,并让亚信的软件走入国际市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困扰丁健的难题。尽管与系统集成相比,软件还属新兴行业,但丁健还是放出话来——在中国现有的软件市场,目标就是要做电信大型软件的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同时,丁健在进军国际市场保留了相当谨慎的态度,“由于国际电信市场尚没有很明朗的复苏时间表,因此亚信暂时还没有将其列为考虑范围。” 成功的启示 没有选择原创技术,改攻技术集成应该是亚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初没有选择原创技术大大说明了丁健等人的深谋远虑。 丁健认为,原创技术的风险很大,而中国本身也处在非常劣势的位置。最核心的原因是市场不够大,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别人的市场可能是你的5倍到10倍。这样一来,你们的研发成本就拉开了。另外,你的市场成熟度与国外存在差别,客户的成熟度决定你能不能做出成熟的东西来,如果市场再大,但消费层次没有到一定程度,一样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正因为上述原因,亚信没有采用完全原创性的模式。“我们也在摸索亚信模式,寻找一个最佳点——做集成。与国外大公司和本土小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儿,中国在哪些领域还能创造出如电信这样的生存空间来,实际上是根据市场本身所决定。多研究客户的行为和心理,才能研究出在中国什么样的IT模式是最好的模式,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是最佳模式。” 不知道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诸多成功的企业掌门人都喜欢将自己亲手带大的企业比做小船。而十几年前WTO这个当时的新名词舶到中国的时候,大家又都心照不宣地计划起“小船变成万吨轮或航母”的时间表。 “每一个企业都想又能够长大,又能够赚很多钱,而成长和利润的双重跟进又是资本市场里的一个矛盾。什么时候我能把这个矛盾解决好了,市场上的一点点颠簸对他影响就比较小,那么这个时候来讲就可以说是相对成功了。” 谈到公司的成功,丁健表现出了相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素养。“我觉得成功本身是相对的,不是个绝对的概念,不是经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么?如果你能够给自己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定位,我会觉得我挺成功的了。如果我要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大企业,还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为国际巨无霸,丁健坦称亚信尚缺多重成功因素。“如果要成为中国的一流企业,下一步就是要做出一个规模化的经营模式。现在我们做的还比较专业、比较小,是一个固定的电信经营模式,这条小船在海里稍微遇到点浪,就颠簸得不行。” 对于亚信这个上市公司来讲,成长的蜕变会遭遇诸多困难,包括来自利润方面的冲突。一个企业的成长需要投资,而大幅度的投资可能会让股价下跌。因此如何保持在利润不减退的同时使企业高速成长,并在一个行业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候做到这一点则更加艰难。 中国电信重组将亚信的股价拉到历史最低点,这给丁健以“船太小”的启示,而让自己变成一个经得起风浪的万吨轮也就成了丁健的未来梦想,尽管小船到万吨轮的过程十分艰难。 如何化解成长和利润的矛盾,实现小船到万吨轮的进化?经过一番思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是解决两个问题的灵丹妙药。“让企业积累足够IT服务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客户和产业认知度,以及具备大规模软件的开发能力。同时,建立一套很强的管理机制,同样非常重要。”对此,丁健解释说,做IT服务业和做产品还不太一样,IT服务业强调成本、效率和质量,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来保证。 接掌千军万马并经历了多次股市潮起潮落,以及并购、拓展等一系列大事的丁健是否已经有了倦意? 丁健的回答是——许多时候,我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是不是累了。 “这项工作本身也是蛮有意义的,越做越能感受到这一点。当然在过冬的时候谁都不好受,谁都希望自己的股价往上涨,但是好朋友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当别人问他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是挫折,挫折使人成熟。”丁健说这番话时目光深邃。 乍看起来,丁健的人生履历表上似乎找不到挫折二字,而在1999年接过亚信接力棒之后,一次次的考验让丁健尝尽了挫折百味。 “CEO这个职位的设定肯定有它的道理。因此我开始想方设法将CEO本职的事情做好,同时反省我是不是做这件事情最合适的人,如果我不是的话,我将怎样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人。”丁健诚恳地说道。(来源/中新网,作者/于晶波) 个人简介: 丁健现任美国亚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公司董事。1994年,丁健和其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田溯宁先生在美国德州共同创建美国亚信公司(Asia Info Holdings,Inc.)。1995年初,亚信的三位主创人员回国,成立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第一次把Internet带回中国。 丁健先生在亚信公司曾先后担任过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业务发展副总裁等职,自1999年5月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至今。作为亚信的最高领导人,丁健性格沉稳,处事冷静,谨言慎思,坚定执着,对企业经营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极其注重企业的团队建设,提倡营造一种宽松和宽容的企业氛围,使亚信成为众多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和报负的大舞台。 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领导者和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丁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8月,在“第二届中华管理英才论坛”上被评为“2001中华十大管理英才”;2001年12月,以“将国际化理念与中国市场有效融合并获得成功”、“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经典人物”以及“聚人的能力”被《英才》杂志评为“国内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