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搞搞西搞搞的张黎刚
13年前,当即将得到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位时,张黎刚退学了。 6年前,当即将获得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时,张黎刚回国了。 5年前,当即将升任搜狐第一个副总裁时,张黎刚离职了 1年前,当6000万资金即将注入e龙时,张黎刚不干了。 33岁的张黎刚,几乎一帆风顺,良机无数,如果他选择了其中任何一条路走下去,今天都可能是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但是张黎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如果我按照那些路线走下去,现在可能已经是很强的人,但是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道理,现在的我只能是现在这样,我只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没有遗憾。” 舍得之美 10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一所不入流大学的食堂里有两个跟盘子打交道的中国男生,一个洗碗,一个收碗,收碗的那个人叫唐越,现任e龙董事长,洗碗的那个人就是张黎刚。 这个年轻人执拗地窝在一个不知名的大学里疯狂地做着哈佛梦,但是几年后,在就要拿到那张梦寐以求的哈佛文凭时,他像一个疯子一样退学跟着张朝阳回国了。 张黎刚的33年里,每次临近人生的高潮时他都匆匆谢幕而去。 他说:“机会与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放弃是一个男人的勇气,但这不是匹夫之勇。冒险,而不是莽撞。直觉是一种艺术。” 张黎刚的嘴边总带着几个词:梦想,黄飞燕,搜狐,英雄。 追逐梦想 “即使放弃一切,我也要追求梦想,我认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张黎刚一字一顿地说。 “梦想”,是张黎刚的驱动力。 1991年,年仅20岁的张黎刚从复旦退学了,他放弃的是令人艳羡不已的生物系学士学位。因为从1988年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对哈佛就抱有一种执念。他是全班退学申请出国的同学里第一个签证成功的人,但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一个顺利的过程,张黎刚没想到,直到4年之后,才踏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校门。 初到美国,张黎刚呆在明尼苏达一间大学里,每周末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刷盘子打工。放弃了复旦文凭,只身跑到美国寻梦,却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当了两年厨师。张黎刚的哈佛之路也算得一个传奇。之后他到洛克菲勒中心研究医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当技术员,美国大学中没有比这个职位再低的了,三年三次申请哈佛之后,奇迹般地,张黎刚被哈佛录取了。 “那时我因为没有合法工作身份被迫离开洛克菲勒,我拒绝了南加州大学的全奖,我全心全意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上哈佛,我只上哈佛。” 就是这么一个为之执着7年的梦想,张黎刚却在三年之后又掉头离它而去。这一次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没想到的是,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颠沛流离的放弃、寻找、再放弃、再寻找之路。 什么才是他苦苦追寻的梦想? “我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能够彰现自我的人,由于我的存在,能够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事方法,能够带给这个社会更多的价值,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最大的梦想。”33岁的张黎刚还像一个惨绿文艺少年一样,坚持着自己一个长久以来的梦,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个当年的梦想,已经飞走,太远太远,遥不可及。这样看来,张黎刚是幸运的,而幸运,是执着的副产品。 遇到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黄飞燕,从某个角度上说,她的出现改变了张黎刚的人生轨迹。 他的三次创业都和这个名字有关。 1997年,落选哈佛中国学生会主席的张黎刚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筹办《哈佛中国评论》,想通过一场波士顿各大学亚洲美女时装秀筹钱,全波士顿名牌大学的亚洲美女都来了,表演很成功,但张黎刚赔进去2000美元,因为被寄予赢利希望的酒会因为一场大雪而泡汤。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黄飞燕的能量开始显露,她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微软高层,说服微软给了《哈佛中国评论》一笔赞助。今天,这本杂志已经从当初举办亚洲美女时装秀发展到举办中美高层官员参加的高峰论坛。1999年,朱镕基访问波士顿,《哈佛中国评论》是午宴的三个东道主之一。 这只是张黎刚和黄飞燕的开始。 1999年,张黎刚、黄飞燕和另外几个朋友创立e龙。张黎刚说当时他和黄飞燕是男女朋友,他并没想让她也搅进来,因为觉得关系特殊,不方便,但是投资人考察了一大圈之后,却坚持黄飞燕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夸张地说,e龙辉煌的销售业绩几乎都是她一手做起来的。”张黎刚毫不吝啬地夸奖着自己的夫人。 今年5月,黄飞燕离开e龙,加入爱康。他说这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这一年中e龙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张黎刚含糊其词。 “我们是有共同梦想的人,但她最大的梦想其实是带着自己女儿,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下。”他说。 而在外人看来,黄飞燕对于张黎刚人生路线最大的改变,不是嫁给他,而是介绍他认识了张朝阳。 源自搜狐 搜狐是张黎刚起步的地方,它给了他的创业生涯深远的影响。 “张朝阳是一个历史性人物。”他说。 虽然在后来离开搜狐时,有关张朝阳不愿分权而导致高层离散的传闻甚多。张黎刚对于张朝阳还是赞不绝口:“他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代表着那一代海归的精神。” 而放弃哈佛和张朝阳回国创业的张黎刚,也被染上了重重的“历史感”。 “那种感觉跟上山下乡很像,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很多东西。”9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言论很偏激,“他们仍然在用冷战的心态看待中国。”张黎刚说,“那时候我已经在哈佛念了3年书,我觉得我的哈佛使命已经完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民族自尊感。”张黎刚说得特真诚,“真的,你没有在那种环境下呆过,不会觉得。”而恰好,他遇到了张朝阳。 与张朝阳的相遇是在黄飞燕的撮合下完成的。黄飞燕和张朝阳同天生日,两个人很熟,自然地,作为黄飞燕男友的张黎刚也和他熟络起来。 张朝阳离开波士顿回国创业是在张黎刚他刚刚进入哈佛时。1995年,张朝阳放弃美国光明的职业生涯,回国。据说当时给他送行的仪式气氛相当悲壮,波士顿的中国学生们用一种看待出征烈士的目光仰望着同样对未来茫然无措的张朝阳。 而1998年的张黎刚,同样对未来充满迷茫。“搜狐恰巧给了我一个平台,我不是为了回国而回国,我不想做奠基石,做牺牲品,我和张朝阳的很多理念恰巧吻合,而我又认为只有商业是最有可能和国际接轨的部分。”张黎刚说,搜狐是他当时最好的也是惟一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人。 于是放弃了梦寐七年的哈佛,从收拾行装到上飞机不过3个小时。张黎刚义无反顾,回国接手搜狐产品部总监。 未几,当已确知自己将成为搜狐第一个副总裁时,张黎刚递交了辞呈。 因为“我不是给人打工的人”。他说,帮人家当“英雄”不是他的梦想。 搜狐,终究是“人家”的东西。 何为英雄 张黎刚要自己当英雄。 所以有了e龙。 “e龙是我第一个尝试把梦想实现的商业行为。”他不愿意多谈e龙,似乎e龙,这个带给他目前职业生涯最辉煌成绩的地方,也是他的一个梦魇。 “最初办e龙,是一批年轻人走到一起来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打拼,但是后来,我们碰到很多现实问题,而人最丑恶的一面也在那个时候暴露了出来,离开e龙,我没有什么遗憾。它让每个人都更加成熟了。” 张黎刚似乎是一个永远不甘心做第二把交椅的人,即使在互联网最辉煌的时代,e龙仍然只是个耀眼的配角,因为风险投资的介入,e虽然被挽救了,但却把所有创始人变成了“股份低于10%的打工仔”。 张黎刚说,过去的五年中,让他真正了解了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就是e龙,虽然临走时正赶上有一笔风险资金要注入,但他还是义无反顾,没有回头。 “我希望有那么一个环境,能够成就每个人的梦想,会让最正义的东西成为主导。不要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些东西来浪费自己的青春。”他意味深长地说。 “能够凌驾于命运之上,去控制自己的方向,才是男人。”张黎刚如是说。 人性的英雄 这样一个执拗而野心勃勃的张黎刚,在镜头前却无比腼腆,拍照的同事带着他在楼下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两个人都弄得满头大汗。 他说:“我是典型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去美国之前,张黎刚是最典型的中国好学生,戴着一副大眼镜,每天吃完饭后不休息,趴在写字台前读书,高中同年级三百多个学生,张黎刚没跌出过前六名。不过因为没拿过奥林匹克金奖银奖,他说自己一直“不被重视”。 “英雄是什么?”他笑了,“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英雄就是科学家呀!” “我就是典型的中国教育制度牺牲品。”张黎刚又重复了一遍,“数理化特别好,可到现在也没任何兴趣爱好,真的,除了爱开开快车。” 他说他不会讲成语,文法一塌糊涂,几次想开口“拽”一下,却支支吾吾地问:“那个词儿怎么说来着?” 张黎刚说,7年美国生涯,他收获最大的是人性的充分解放。“哈佛让我从一个追求科学家梦想的人变成一个做实业的人。”他说,“中国教育束缚了人的能量。去美国之前,我是个标准的中国好学生,为别人的想法活着,那时候学校最崇尚拿奥林匹克奖,现在居然还是这样,我觉得这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首先你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情,但我们学校教给人的却恰恰相反。最可怕的是,我们的老师还在不停地给学生灌输一种‘中国人最聪明’的念头,为什么?就因为小学数学学得多一点儿么?但是我在美国,没有觉得任何一个外国学生比我们差。” 他说他明年要出一本书,要批评中国教育制度。他还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部影视作品是《河殇》和《汪洋中的一条船》。 他在努力做着能影响这个社会的事情。 张黎刚现在是一个20个月大女孩的父亲。他的女儿叫张芊里。 电脑里满是小姑娘傻乎乎的笑容,他说对女儿,只有三个期望。 第一是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二是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是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另外,英雄只有一种,那就是人性的英雄。”他忽然很严肃地说。(来源/时代人物周刊,作者/孙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