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创业“海归”游弋在中关村(二)

2004年12月14日 9:27

    
    别了,中关村
    
    2003年10月,赵敏哲带着些许遗憾走出了中关村国际孵化园。
    
    赵敏哲,这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留英海归,谦虚,严谨,温文尔雅,一副英国绅士的做派。他下过乡,19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接着考上中科院自动化所读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任教北京工商大学。1992年,他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英国威尔士大学,两年后以学校历史上最短时间拿到博士学位。
    
    1996年,旅英3年的赵敏哲赴新加坡理工学院任教。1999年底,他放下教鞭加盟了新加坡杜文系统有限公司,任首席技术总监,并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主持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中文64位Linux操作系统。
    
    2001年,政府对“海归创业”抱有民大热情,北京市方面希望能引进他展中关村创业,一位副市长还专门打包话给他“做工作”,同时,科技部也希望他能来中科院做科研项目。正想大干一番的赵敏哲最后听取了这位副市长的建议,进驻“中关村国际孵化盟”。10万元的自筹资金,加上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10万元无偿创业资金,是赵敏哲的全部家当。2001年5月,北京达泰维迪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赵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赵敏哲同样遇到了资金方面的困难。20万元对一个IT企业来说无疑显得有些“寒惨”,虽然中关村给留学生提供三减两免的优惠政策,但赵敏哲认为留学生企业多属研发性质,是亏本的,三年之内赢利很难。“同时,技术出身的赵敏哲也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为了生存,他只得引入马来西亚卓越集团,公司也随之被易名为”广维通“,赵敏哲由董事长变为股东之一,从而失去了公司内控制权。
    
    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赵敏哲也麻烦不断,从美国带回的仪器被扣在海关,繁琐费时的工商年检,甚至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太多中国特色的事情让过惯了象牙塔生活的他顾此失彼,“谁都是你的婆婆,谁都是神,都要拜。一些项目招标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也很严重,小公司没有钱做公关、请吃饭、去歌厅,即吏你的价格比别人低,别人还能把标拿走。”新公司运营了一年多以后,赵敏哲撤出了自己的股份。
    
    随后,赵敏哲转而投奔同处中关村国际孵化园的“达泰克科技”,任总经理、董事。然而同样遇到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之公司发展速度缓慢,他对公司的前途感到迷茫,这时候,北京市一家国有企业的CEO职位摆在他面前,仅衡之后,他离开了中关村。
    
    赵敏哲曾经定下一个个目标:上大学,读研究生,35岁评教授,创业,企业上市,退休回学校教书。今年,他46岁。(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林涛、齐飞,未完待续)
    
    
    

 

·多伦多中国留学生申请难民被拒 此路难通 (6-10)
·纽约两中国留学生遭殴打抢劫 (6-10)
·中英科技贸易协会举办首届剑桥科技论坛 (6-10)
·英留学生网站对留英中国学生状况展开调查 (6-10)
·全法学联举办第二届留法学生卡拉OK比赛 (6-10)
更多...
·台9月将组团赴美加日等地延揽科技人才 (6-10)
·北京打造海外社区吸引“海归”入住 (6-10)
·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6月22日启幕 (6-10)
·“海归”买免税车政策放宽 (6-10)
·中关村“海归”邓中翰获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6-10)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