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李建保: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5年5月19日 9:21

     
    记者(以下称“记”):众所周知,您在清华大学是一位学术专家,到青海大学则成了一名管理者,您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角色转换的?
    
    李建保(以下称“李”):我在清华大学主要工作是科研,带博士生硕士生,直接的行政管理比较少,来到青海大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从1977年开始我就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学习和工作,有很多的学术经验,对国内国外的高等教育也有丰富的亲身感受,这些国内外教学科研单位的经历,对于我今天在青海大学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青海大学有3700多名教职员工和18000多名不同类型的学生。要使学校快速发展,工作该从何处入手?我决定把自己的工作和大家的期望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工作与关心大学发展和期望大学发展的那些关系最密切的人们期望结合起来。哪些人们最希望大学快速发展呢?首先是大学的广大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及全校的大学生,还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以及认为西部大开发有必要的国家各部委的领导。
    
    大学的功能和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及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三大功能。我认真调查了解和思考分析了各级领导对青海大学在这三个功能方面期待的内容和期待的高度,将他们的期待高度和现有的学校水平和社会支撑基础进行比较,从而制订出一个学校的发展目标。经过修正后的青海大学的发展目标,现在已经被省委省政府文件规定为青海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我们青海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指路明灯。
    
    目标明晰了,如何实施?对于大学来说,依靠的力量是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水平的骨干教师,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依靠骨干教师,服务全体学生,是我的基本思路。校党委书记和我密切配合,发动校内各级干部讨论学校的发展目标,并将学校的目标分解成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分解成实施步骤,制订成年度计划和部门责任。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尽可能多的人结合上,将学校发展后的潜在受益范围,最大程度扩大。简单地说,就是使尽可能多的人与青海大学的发展有相关性,使更多的人有更密切的相关性。使已经相关的人,有更具体的相关性,更实际的切身利益相关性。相关人群更多,相关程度更高,相关内容更具体,相关利益更实际,是我选择实施内容的基本原则。调动一切可以带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青海大学发展这个牵涉广大师生最根本利益的事业服务。这具有很强的工程实施的色彩,具有很明显的理工科专业人员的思维习惯特色。在一项事业的发展初期,这种有既注重宏伟目标又注重实施步骤、既重理论指导又重实际操作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说,长期严谨的国内国外的教学科研经历,有利于我对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感悟,这也是我在青海大学3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有一些业绩显示的原因。
    
    记:青海的大学和内地的大学相比,您觉得它们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李:首先是经费的投入问题,青海大学的经费投入,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人均资源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很多,就像一棵树,它得到的营养少,就长得慢。其次,就青海省的高等教育来说,教师队伍本身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与内地比,差距也很大。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中高学历教师所占的数量和比例太少,教育部规定我们中等水平的综合性地方重点大学里硕士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要达到40%以上,国内有些大学早已超过这个数字,而这里只有百分之十几。但这几年发展很快,在2001年时,我们青海省的高校里头还没有几个博士,青海大学2001年仅仅只有1个博士,现在已有了十几个博士。但和内地比,还是有差距,大学里具有全国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数量还相当少。所以,青海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其次是本地政府和老百姓对于办好本地高等教育、办一所本地的好大学的这种愿望的驱动力和内地比确实有一定的差别。在东部一些地区,很多县长甚至乡长要办一所本地的学校的这种欲望都比较强烈,因为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成为当地人才培养的阵地、科技成果转换的阵地和国内外先进知识的传播辐射基地,这几个方面他们都有比较高的期待,他们认为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大学校园里转转,都是一种享受。而我初到青海时,听到办好本地高校的呼声不是很强烈。我想这里有很多因素,一个是青海本地大学的教学质量确实不能让一些高层的人满意,第二个就是青海本地的一些人士,他们从未打算让自己的孩子上青海的高校。这样,青海省的高校和他也就没有切实利益的关系,没有强的相关性,所以他就没有很强的动机从自己的工作角度或者是意识角度来发展本地的高校。政治思想觉悟是一个方面,切身利益的驱动,又是另外一个方面。我并不是说青海每个人每个干部都是这样,但是有不少人是这样的。这大大削弱和影响了高层人士对青海教育的支持力度,影响了青海的高等院校发展和青海省内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这几年青海的高校虽然跟自己比,跟历史比,发展很大,但是和全国的高等院校比,虽然我们进步了,但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却在继续拉大,这是一个危机。我个人希望社会和我们的省委省政府及市民群众,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不过可喜的是,省委省政府这几年已意识到这一点,也意识到地方高等院校对地方各方面影响的潜在能力,办好一所高校的意识在高层人士和中层干部那里正在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共识和认同,这也是青海大学这几年能够得到广泛支持的一个社会基础。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基础,我们要快速发展,那是不可能的。现在,这种气氛氛围已有了,青海大学的发展前景很好。天时、地利、人和,是青海大学的现状描述。
    
    记:您觉得青海当地的学生和内地学生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有哪些方面?
    
    李:我刚来到这里时,发现青海的学生和内地学生相比,主动进取意识较差,对未来的憧憬较低,也较缺乏竞争力。另外,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喝酒抽烟的也比较多,这些原来存在的差距也正是我们要改变的。可喜的是,这两年随着生源的变化——现在青海大学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省外,对青海本地的学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比如说青海本地的学生都比较朴实,对学校的要求也就少一些,但东部来的学生如果对学校工作有什么不满,就会主动提出来,甚至找校长反映,这同时对学校工作的改进也是一种促进。
    
    这两年,由于生源的改变,学校的社团活动明显地丰富了起来;抽烟、喝酒的学生也明显少了;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和开展科技交流活动的氛围也浓了起来,也促进本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加上我们现在有推荐优秀学生免试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读研究生的政策,还有订单式培养的专业班的设置和因材施教示范班的示范作用,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让更多的学生感觉到学在高原也有光明灿烂的前途。人如果有目标,就会有生活的动力。当青年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就会自律、自强。管理也就相对容易了,这就是动机导向作用。
    
    记: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或者高校都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您认为这种综合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我认为,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分为四点,首先第一点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所谓责任感就是要理解别人、帮助别人、有为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情负责的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责任感,能力再强也不会有人用你,责任有大有小,从小里说,如果你对父母都没有这种责任感,那么你对单位和事业的责任感是打折扣的。没有责任感,就难于有向心力和单位的凝聚力。
    
    第二点,应该是专业技术能力。一个人有了工作能力,有了较好的业务素质,才能做好单位分配给你的相应的工作。不会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点,就是和别人共事协作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协作精神,以及和别人合作的能力。单位里会因为有了你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第四,必须身心健康。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挫折、委屈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死要活。哲人说“能打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只有心理强壮的人,才不会被挫折打倒。当然,努力使自己的身体强实,也是良好素质的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以上几点,即责任心、业务能力、协作精神、身心健康,那他就可以算是一个综合素质强的人。
    
    记:如果让您预测,您认为青海大学要跨入全国重点院校的行列还需要多长时间?
    
    李:可以说教育问题在青海,从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得到了足够重视,青海大学作为青海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实施“一省一校”的实施地,使青海大学在全省高校和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得到明确化。青海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清华大学对口支持的学校。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2002年秋季亲自到青海大学表态说,清华大学支持青海大学,是党和国家交给清华大学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使命,是清华大学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是一项准备长期坚持的工作,清华大学支持青海大学的政治性、全校性和长期性,是青海大学坚持科学办学的依靠力量。2004年底,青海大学成为教育部与省委省政府联合共建的一所大学,使青海大学有充分依据申请国家财政支持和国家的教育经费和教育政策的支持。
    
    在这四个轮子的驱动下,青海大学的轨迹是2002年完成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成为教育部认定的本科教学质量合格的大学;2003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使青海大学提高了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层次;2004年实现了教育部与青海省联合共建,这使它成为西部重点大学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05年,青海大学将力争使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到可以招收博士生;2006年申请进入全国211工程大学行列;在全国的著名大学里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加强全国高校综合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力争达到全国大学排名次序接近二百名左右,成为西部地区重点高校和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校之一。
    
    记:现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在进行院校整合,您认为院校整合给青海大学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李:高校整合的目的是将一些高校整合成综合性、有实力的高校,在学科布局上更合理,校内各相关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经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效率,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外可以增加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青海大学通过这几年的整合工作,学生人数由2000人增加到近两万人,科研经费由200多万元增加到3000多万元,实验室科研教学设备投资总量由2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各种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迅速提高,不仅有多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还组合建成了像“高原生物技术”“高原医学”等两个国家教育部的重点科研实验室,还有像脱毒马铃薯、农业基因种子复份库等国家农业部的农作物研究基地,正在申报建设国家高原草业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别的科研开发中心。通过教育资源整合,青海大学才能够在申报博士点条件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竞争力。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是快速提升青海省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和在全国的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并已经显现成效。
    
    记:由于很多因素限制,青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对此,您认为他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现实,走出困境?
    
    李:目前,全国的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社会角度来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对学校来说,也要有所作为,一是要增强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做学生工作,说服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改变就业观念和择业理念;三是要培养毕业生的艰苦创业的思想,告诉他们可以从基层做起、从低收入的行业做起,不能想着一毕业就拿高工资或坐享他人成果。要知道别人的高收入是别人通过努力才得来的。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要有志气,有抱负,学会摸爬滚打。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毕业生自己要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是力量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另外,心态要好,“心态决定一切”,一个人以业绩求认同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再一个就是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一种好的协作精神和一种能营造和谐共事气氛的性格,将会受到单位的欢迎。
    
    记:近几年有很多在校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出国求学,一些人一直认为国外教育优于国内教育,而另一方面,很多“海归派”回国后都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职业,您怎么看这两种现象?
    
    李:早期的留学生选拔制度都比较严格,选拔出来的人员竞争能力也很强,素质也很好,可后来出国留学的人,有些人本身素质就较差,出国后素质提升的幅度也很小,所以回国后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考不上国内的大学而出国和因为优秀而被选拔出国,起点不同,终点结果截然不同是可以理解的。要靠国外教育经历根本改变一个人是不太可能的,不是说到了国外就会什么都发生变化,或者各方面都会变强,有些素质到了国外以后反而还会衰退和减弱。国内毕业的学生只要有能力,受欢迎程度不比回国留学生差。
    
    事实表明,留学期间可能会弥补你的一些缺点,但不能用留学两个字来遮盖住你的所有缺点。所以你的留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想清楚。
    
    现在很多中学生让家长倾其所有送到国外读书,失败的故事越来越多。中学生出国留学,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和本人来说,风险都太大,我个人不提倡家长这种行为。
    
    记:您是中国公派第一批留学生,也去过不少国外的大学交流和学习,那么您觉得中国的教育和发达国家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点呢?
    
    李:我感觉国外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的教育,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等方面的教育多一些,而国内教育则在学历竞争方面花的精力多一些,对于书本知识的教育多些,对于学生其他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对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热爱的教育,花的精力少一些。这样我们的学生比较书生气,对于自然、人生的热爱及对自然的好奇和动手操作能力就稍差一些,同时研究学问和探究奥秘的主动精神弱一些,对社会文化的关注也相对少一些。但总体来说,中国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是中等水平偏上,专业化教育和数理化教育也是比较扎实并受到世界普遍称道的。
    
    记:人才流失可能是长期以来青海高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相应地,青海各大高校都采取了措施留住人才,您认为怎样才是留住人才的最佳方法?
    
    李:作为一个普通人,谋求更高的职位这无可非议。我感觉,青海省为一些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提供的条件与东部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一个高能力的人对这里没有了更高的期望,他就可能会放弃这个舞台。这种情况有时我们无力逆转,只有我们这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缩短与东部的差距,还是要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项措施。像青海大学现在为骨干教师提供大量的出国留学和省外进修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和建立专业科研实验室,给他们搭建事业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就有事业成就感,并提高大家的生活待遇,让大家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比较自豪、自尊和自强。简单地说,就是在政治上、生活上、事业上给他们更多的具体的关心和帮助。2002年,青海大学只有一个博士,现在已超过十几个了,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教师从东部回到这里来教学的情况,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去年一年就有两位数的研究生毕业到青海大学来工作,预计2005年申请到青海大学工作的研究生超过一百多人。现在,对于青海大学来说,流进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远远多于流出的人才,我们已经达到人才“扭亏为盈”和“收大于支”。高层次人才向青海大学汇聚的趋势是明显的。
    
    记:来青海三年,您为青海大学做了许多事情,您认为最值得自己骄傲或者满意的是哪件事情?
    
    李:三年多来,青海大学建设完成了许多教学科研大楼,购置了一大批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校内外道路也通畅了,校园也得到规整和绿化美化;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对外交流活跃,师生精神饱满,自信自强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这些变化都是我们青海大学的全体干部和师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辛勤努力而取得的。是校内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我本人的作用只是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教育部的指示,具体布置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引导学校朝快速发展的方面奔跑时,做了一些实施协调的工作,所做的工作是很有限的,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和需要自省的地方。让我自豪的是,让我们的优秀学生有升学到清华大学、浙大读研究生的希望,让我们的教师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和事业发展的机会。看见师生们脸上的那种喜悦,那种越来越多的充满希望的眼神,甭提我有多高兴!
    
    记:您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我想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明确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态度,一个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源/西海都市报,作者/马春华、赵新丽)
    
    #个人简历:
    
    李建保,男,1959年生于江西南昌。诺亚舟管理咨询公司首席科技咨询专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入原长春地质大学,1982年考取国家第一次公派出国攻读学位研究生,1988年3月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先进陶瓷材料。曾在美国陶瓷学报、日本陶瓷学报、材料科学杂志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科技界有相当影响。目前,他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会长兼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会主任;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曾发起成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并任第一、二届主任。
    
    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199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998年首批入选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1-2层次人选;1997年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被聘任为国家863高新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组长;2002年4月26日起被任命为青海大学校长,并在清华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
    
    1、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碳化硅晶须,建立了一套微细陶瓷晶须的高温合成技术设备,可以合成各种功能陶瓷晶须和微米晶线和异形晶体。
    
    2、用碳化硅晶须复合后,使氮化硅陶瓷材料的韧性提高50%以上,氮化硅复合材料的性能水平被鉴定为全国最高,国际先进。其界面设计和复合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将高韧性高硬度氮化硅陶瓷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高速金属线材生产线的轧辊,并申请发明专利。
    
    4、研究的高温下可吸收电磁波的材料,可以应用于雷达吸波、电磁屏蔽以及军用隐身等方面。
    

 

·多伦多中国留学生申请难民被拒 此路难通 (6-10)
·纽约两中国留学生遭殴打抢劫 (6-10)
·中英科技贸易协会举办首届剑桥科技论坛 (6-10)
·英留学生网站对留英中国学生状况展开调查 (6-10)
·全法学联举办第二届留法学生卡拉OK比赛 (6-10)
更多...
·台9月将组团赴美加日等地延揽科技人才 (6-10)
·北京打造海外社区吸引“海归”入住 (6-10)
·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6月22日启幕 (6-10)
·“海归”买免税车政策放宽 (6-10)
·中关村“海归”邓中翰获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6-10)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