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蒋和生:与牛结缘的“牛博士”

2005年5月20日 9:08

    
    蒋和生姓蒋,但大家都喜欢称他为“牛博士”。
    
    原以为蒋和生因为研究牛才得此“美称”,经过数次的采访记者才感受到,牛已经成了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位博导、区科技厅副厅长的身上,有一股坚韧的“牛劲”,他和农民也因牛而结缘。
    
    儿时,在桂北的小山村里,蒋和生就当过放牛娃。但他的“恋牛”情结,是从1979年考进广西农学院(现并入广西大学)畜牧专业后才真正开始。1988年,他远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从试管、基因、克隆等高精尖领域探索牛的奥秘。1993年,回国的第二年,他研制出了全国首例试管水牛。当年,他被借调到广西科技厅,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抓广西水牛奶业开发,要把农民养的又瘦又弱的耕牛,变成优良的奶牛、肉牛。
    
    在大学里培养一个博士,靠的是知识,但要让一个农民改变维持了数千年的传统,谈何容易。在磨破了嘴皮之后,蒋和生开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诚意”去说服农民。在富川瑶族自治县,农民没养过奶水牛,怕有风险,蒋和生拿出了自己的几万元积蓄买牛,引导农民养牛挤奶。
    
    在灵山县文利镇,一位农民差200元钱过年,想以6000元的价钱卖掉一头奶水牛,被蒋和生撞见,他再次掏腰包,劝农民年后卖牛,结果过完年,牛卖出了1.2万元的高价。北流山围镇兽医站站长,原来家里穷得叮当响,蒋和生手把手地教他饲养奶水牛,该站长养了10多头,一年就赚了几万元,家里的瓦房变成了小洋楼。蒋和生还引导和技术支持了全区16家养牛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消化”了农民的鲜牛奶……
    
    见到实惠,农民开始心动了。“黄牛改不改,相差600块;水牛改不改,相差1000块。”这样的顺口溜也在广西农村流传开来。
    
    12年的时间,蒋和生走遍了广西各县,凡到过的村镇,便和农民结下难解的牛缘,谁家里养了几头牛,他都能如数家珍。他带领自己的技术团队到全区50多个县,教当地农民牛的人工配种技术,开展本地黄牛和水牛杂交改良。
    
    12年的奔波,换来的是全区累计培训人工配种员1700多人次;全区品改牛由1万头发展到60.8万头;杂交牛的价格比本地牛价格大为提高,24月龄的母牛每头提高约2000元。
    
    杂交牛多了,农民的腰包鼓了,蒋和生本该松一口气了。但近两年他又发现新问题,有些农民养了一辈子的牛,却不知如何喂牛,有什么就喂牛吃什么,良种牛也能让他们越养越瘦,奶也产不多。
    
    蒋和生说,牛有4个胃,第一个胃里是含有微生物的瘤胃,需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每天的食物都在变,微生物每天跟着去适应,叫牛如何吃得消?养牛成本高了,却不一定长肉,因为牛也要讲究营养均衡。最近,他又开始为教农民科学喂牛忙开了。(来源/南国早报,作者/陆月玲)
    

 

·多伦多中国留学生申请难民被拒 此路难通 (6-10)
·纽约两中国留学生遭殴打抢劫 (6-10)
·中英科技贸易协会举办首届剑桥科技论坛 (6-10)
·英留学生网站对留英中国学生状况展开调查 (6-10)
·全法学联举办第二届留法学生卡拉OK比赛 (6-10)
更多...
·台9月将组团赴美加日等地延揽科技人才 (6-10)
·北京打造海外社区吸引“海归”入住 (6-10)
·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6月22日启幕 (6-10)
·“海归”买免税车政策放宽 (6-10)
·中关村“海归”邓中翰获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6-10)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